新华网首页
专访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谋划“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区”发展
2012年11月08日 11:55:48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纠错】

    

    11月7日,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接受新华网记者独家专访。新华网记者 杨理光摄

    新华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黄庭满 陈元 杨理光)北京市西城区属于北京的老城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古城风貌,同时又承担着首都核心功能区职能。在北京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战略目标后,如何按照这一目标思考西城区的发展,推进文化建设和民生建设,成为许多网友关心的话题。7日晚上,新华网十八大代表访谈组独家专访了十八大代表、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王宁。

    建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中心”

    新华网记者:我们注意到,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北京市西城区近些年各方面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其中之一就是文化建设,比如天桥演艺区的建设和发展。首先请您谈谈为什么西城区如此重视文化建设,以及未来在进一步推动西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的思考。

    王宁:北京市西城区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传统和文化内涵的区域。西城区有一个基本定位,即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中心。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北京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西城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更应该发挥文化建设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西城区有先天的优势,就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汇聚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特别是2010年北京市区划调整后,原来的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成现在的西城区,文化建设优势更加明显。

    从自身优势出发,加强文化建设,我们重点突出几个方面:一是在传统文化方面,要更好地挖掘历史资源,充实历史古都的文化内涵,把历史名城保护作为一大文化特色。比如西城区有很多会馆、大量历史名人故居、历史遗存以及最古老的街巷胡同等,西城区五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有十平方公里是保护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百多项。因此,怎样把过去的历史遗存原汁原味地体现出来,把它的故事和文化内涵挖掘出来,让其作为一个文化财富源远流长保存下去,怎样继承这种文化传统并发扬光大,是文化发展繁荣要坚持的一方面。

    在传统文化上,还要通过建设文化功能区来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历史上的天桥为大家所熟知,是传统艺术和民俗艺术的发祥地之一,新的天桥演艺区就是要把它的功能恢复和挖掘出来。我们规划了两平方公里的新的天桥演艺区,这里聚集了五十家大大小小的剧场,目前第一个启动的项目已经动工修建,同时为了配合演艺区的建设,我们准备恢复建设一座老天桥。这样的功能区集合了演出、文化、商业,是一种大文化的概念。

    二是除了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在现代文化引领上做出新的载体和产业。在新的文化产业上主要突出两个方面:第一是出版产业。我们在2010年年初创立了中国出版产业园区,即在德胜科技园,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现在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出版公司,包括一些非常著名的图书策划公司,这个地方已经越来越发挥出它的作用,现在很多的畅销书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第二个是设计产业,在我们区的北部,叫工业设计产业园,包括工业设计、创意设计、建筑设计等。今年年初,联合国授予北京“设计之都”称号,这块牌子就落在西城区,现在西城区把设计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新的形态着力发展,不久的将来,设计产业将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眼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谋划西城区发展

    新华网记者:今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的战略目标。西城区定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中心”,建设文化产业大区,是否也是立足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这一目标而制定的?

    王宁:对。建设世界城市有个基本定位,就是建设先进文化的聚集之都。文化是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主要特征,也是一个指标。同时,西城区作为核心功能区,在创建世界城市中,在其他几个方面也具备优势。西城区是高端产业聚集之区,金融街聚集了大概1600多家银行业和金融机构,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打造世界城市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打造人才聚集之都。西城区不仅总部经济特征明显,而且国家决策机构也都在此,聚集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也是西城的优势所在。此外,作为城市核心区,很多国际活动也都在西城举办,是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西城区理应走在前面,这是它的区位和功能所决定的。为实现这一点,我们提出西城区区域发展三大战略:即服务力区、金融强区、文化新区。

    新华网记者:原来我们讲,西城区是首都核心功能区。如今,北京市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目标,从这个角度看,西城区的发展方位可以说也更深了一个层次,即“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区”。按照这个层次思考西城区的发展,应会使西城区跃上一个新的发展境界。您怎么看?

    王宁:你说得非常对。作为世界城市核心区的标准,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反映在城市中心区的品质、品味、管理水平以及市民的文明程度上。我们目前正在细化这些指标,从核心区来讲,这些指标应该更高,意味着你的管理应该更加精细化,小到每一个市政设施,大到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环境更优美,要能和世界各大都市相媲美。当然我们现在离这样的指标还有差距,比如大家关心的交通问题,市民对服务业的需求,城市怎样更便利、更宜居等,这方面我们还有差距。

    构建“全响应”体系在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上走出新路

    新华网记者:在喜迎党的十八大报道中,新华网开设了一系列网络调查活动。调查发现,网民关注最多的是民生问题。网民既肯定过去十年的民生成就,又对未来民生发展充满期待。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西城的发展阶段跟很多区域特别是很多地市不一样,西城在民生发展上有何设计?

    王宁:民生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是我们党最关注的问题,也是这么多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最关心的问题。在西城,要在这些基础上加一个“更”字。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民生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城区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每平方公里有两万到三万人,人口众多,人的需求是第一位,如果满足不了这些需求,你的工作就没有到位。实际上,这几年我们很重视这个工作,十一五期间,区政府投入500个亿用于市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需要上。

    在新形势下,我们也在研究这个问题,根本的是要创新思路,满足需求,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老百姓有着新的需求。按照社会建设的思想,我们提出“全响应”的社会建设机制,简单讲就是“有求必应”,群众有什么合理需求,政府就应该有所响应。我们建立了“全响应”的工作机制,即“访听解”工作机制:访民情听民意解民难。通过这个平台,从去年到现在,一年里我们搜集了38000多件群众反映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28000件已经有了解决办法或得到解决,解决不了的我们要求做好说服工作,在条件成熟后予以解决,做到件件有回应、有求必应。“全响应”体系是西城区做好民生工作最大的一个抓手。此外,满足民生需求还需要政府动员社会组织一起来解决,现在政府每年拿出两千万元购买社会服务,比如群众关心的养老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向社会机构购买养老服务来解决。

    我们希望在民生工作和社会建设上走出一条新的路子,让群众在我们这个区域生活得更美好。

分享到:
( 编辑:安传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