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首页
对话十八大代表、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宁愿牺牲增速排名也要确保转型升级成功
2012年11月12日 13:47:50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纠错】

11月11日,十八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新华网 李隆强摄

    新华网记者 姜春媛

    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的东莞市是中国的制造业名城,但从2008年以来,东莞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处于下行状态。在不少人看来,东莞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期”。作为东莞的市委书记,如何看GDP增幅下滑,如何判断东莞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又将如何谋划发展呢?11日,新华网记者采访了十八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市委书记徐建华。

    靠改革和创新破解转型升级中出现的矛盾问题

    新华网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应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请您谈一谈如何切实贯彻改革开放的要求?

    徐建华:东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其发展的进程就是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众所周知,东莞以前是个传统农业县,曾经有本小说《香飘四季》,讲的就是“鱼米之乡”时期的东莞的景象。

    改革开放后,东莞积极承接港澳产业转移,走上了现代工业的道路,年均增长率达到18%以上,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发展经验来看,这验证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是正确的,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

    谈到以后的发展,我认为,东莞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通过改革增创体制新优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激发各种创造活力,不断增强改革发展的后劲。

    另外,我想谈一下关于转型升级的问题,作为传统发展模式最典型的地区之一,东莞必须始终深刻认识加快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长期性。

    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战略性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越往后推进,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就会越多,破解这些困难和问题,仍然要靠改革和创新。所以东莞会继续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成功的经验,认证研究、研判推进转型升级中可能出现的矛盾问题,特别是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来逐一破解它。

    新华网记者:作为在东莞市转型升级关键时期上任的书记,您怎么看过去十年东莞改革发展的过程?

    徐建华:此前,我虽然未到东莞任职,但在广东省发改委和韶关工作期间,跟东莞的接触也挺多的。东莞与韶关从2003年起,就是广东省委省政府确立的“对口帮扶”关系,所以,我人虽然还没到东莞,早已关注了东莞的发展。

    您说的这十年,应该是指十六大以来的十年。过去十年,东莞与全国一样,在中央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是立足东莞实际,不断改革创新,大胆实践,取得显著成果的十年。

    虽然,从2008年以来,东莞的经济增长速度处于下行状态,但按照十年的平均发展速度还是不低的,特别是十七大以来,东莞在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宁愿牺牲增长速度的排名,也要确保转型升级战略的成功

    新华网记者:在不少人看来,目前东莞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期”。您如何判断东莞经济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

    徐建华:今年一季度,东莞经济增幅全省最低,虽然二、三季度有不少提升,但还是全省垫底。这种一位数的增长在东莞发展历史上只有个别年份有过,而且5%以下的增长率更是很少。

    虽然说要淡化GDP排名,但经济增长速度下行不仅是GDP本身的问题,还会影响到包括就业和社会管理等问题。因为GDP下降后可能带来就业岗位减少,意味着下岗待业甚至失业人员会增加,社会管理的复杂程度加大。

    总体而言,目前东莞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既是复杂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所致,也是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经济波动周期性因素的叠加反映。所以,目前东莞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压力。

    新华网记者:对未来一段时期东莞经济的走势,您如何研判?

    徐建华:刚才我说到的这些问题表明,东莞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已过去,平稳增长将常态化,转型升级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旋律。所以,东莞将坚定地把转型升级放在第一位,更注重质量、效益和优化结构,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努力打好加快转型升级这场硬仗。

    另一方面,尽管东莞的增速现在还在全省垫底,但一些体现发展质量的指标还是比较乐观,比如说专利申请排在全省第二,专利授权排全省第三,这正是技术创新的反映,东莞具备重新崛起的后劲,GDP慢慢就会回来。转型升级是改变东莞当前困难的唯一途径,东莞决不能因为GDP增速放缓带来的问题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压力,又走过去低端加工制造业的老路,宁愿牺牲增长速度的排名,也要确保转型战略的成功。

    评价幸福城市的客观指标也要与时俱进

    新华网记者:近年来,许多地方都构建了“幸福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您是如何理解“幸福”这一概念呢?建设幸福城市,该做哪些事情?

    徐建华:近期,关于幸福的话题很受关注,也有很多说法。但我觉得,还是要看幸福怎么来衡量。

    我理解的“幸福的东莞”,应该是大多数人身在其中要感觉幸福,所以就需要一套客观指标,而且这个指标必须是可度量的。现在这个指标我们市里也在研究,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会涉及人均教育投入、人均医疗投入等可以计算和量化的指标。

    另一方面,我要强调,客观指标也要不断进步,是与时俱进的。每年要根据主观指标,也就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发生调整变化,增加权重。比如随着人财物的流动性增大,群众对治安安全状况关注,那么我们就提高“平安东莞”的指数,加强防控打击,让老百姓出安居乐业,那就是幸福。

    区域一体化发展以水乡地区为突破口

    新华网记者:您很重视区域一体化发展,相对于东莞特殊的行政构架,把统筹水乡地区发展工作作为东莞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探索。东莞的区域一体化为何会选择水乡地区作为突破口?

    徐建华:首先,我先来介绍一下东莞水乡地区的概况。东莞的水乡地区位于东莞市域西北部,地区珠三角中心腹地,包括10个镇街和虎门港,总面积510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2011年底常住人口158万人;2011年GDp总量738亿元,仅占全市GDP总量的15%。改革开放以前,水乡地区是东莞的鱼米之乡、富庶之地。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受地势低洼、地块分割、交通不便、投资成本相对较高等因素影响,这一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逐渐被其他片区拉开差距,成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传统多级多维增长模式遭遇发展瓶颈以及近年省市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在水乡地区密集布局,其滞后发展的劣势日益转化为跨越发展的比较优势。

    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交通优势十分明显,地处珠三角中心腹地,毗邻广州开发区,珠三角3条城际轨道线及东莞市域轨道R1线将在水乡地区望洪枢纽站交汇,加上已建、在建、拟建共6条高速公路贯穿域内;其次是水乡特色明显,农田湿地成片,生态滨水空间可塑性强,水乡文化资源和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再次,是现状开发量少,产业发展强度较低,易于转型和统筹;最后,是水乡地区各镇街多年坚持围绕岭南水乡文化、宜居生态、滨江新城等水乡特色的发展理念,发展定位大致趋同,而且加快发展的愿望非常强烈。鉴于此,我们选择了将水乡地区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

    新华网记者:您能给我们描绘下东莞水乡的未来画卷吗?

    徐建华:东莞希望通过努力,把水乡地区打造成为广东省幸福导向型产业发展的示范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的特色区域和穗莞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最具特色、最有魅力、最有幸福感的地方之一。希望在那里,可以达到古代传统因素与现代摩登元素交辉相应,自然旖旎风光与现代都市景观浑然天成,寄托和呈现的是一幅幅东莞水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荣的乐活远景。

    把外来务工人员当作城市主人

    新华网记者:东莞是制造业名城,外来务工人员多。东莞如何针对这部分群体做好文化服务,切实体现文化惠民?

    徐建华:一直以来,东莞始终把外来务工人员当作城市主人的一部分,非常重视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各项服务工作。在文化服务方面,我们希望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我们通过加大市镇两级财政投入,建设了一大批各类型的优质文化设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其次,我们在多个镇街成立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活动基地,通过定点联系,组织、辅导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各类文化活动,积极拓展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生活空间,举办“走进东莞文明”、“我们的节日”、“都市彩虹”、“绚丽大舞台”、“千场文艺演出下基层”等活动,让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在文化上层面更好地了解东莞、认同东莞和融入东莞;第三,是通过实施文化考评推动,开展企业篮球赛、趣味运动会、企业艺术节,不断提升企业文化建设整体水平;第四,我们加大扶持奖励。制定了《非莞籍作家、艺术家入户东莞实施方案》《东莞市文化精品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让所有外来文化工作者享有与本地文化工作者同等的受扶持、奖励的权利,促进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投身文化工作,繁荣文艺创作。

分享到:
( 编辑: 黄庭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