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两岸四地的“新能量” |
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陈键兴 许雪毅 许晓青)“今天,两岸的往来已经走进新时代。”祖籍台湾的全国政协委员郑广台在参加全国两会时说。郑广台长期生活在广东,这个大陆沿海南端的省份既是台商最早进入大陆的聚集地,也是港澳商界与内地合作的“策源地”。
在有“后花园”之称的台湾花莲县,去年税收增加额达10亿元新台币,超过一半来自住宿业。当地税收部门和旅游业者都认为,这得益于源源不断而来的大陆游客。
两岸四地经济互动的能量有多大?仅从去年来看,两岸贸易额加上内地与港澳的贸易额超过了5100亿美元。截至去年底,实际利用港澳台投资累计已逾1.1万亿美元,在境外投资中占51%。
“两岸四地之间,如何实现融合发展,需要大家都来想办法。”郑广台对记者说,“广东省有独特优势,应当和港澳台工商界一起来思考、探索深化合作的路径。”
“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两岸四地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携手共圆中国梦,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所在的福建省,由于地缘和历史原因,与台商以及港澳众多闽籍工商界人士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岸已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经济活动突破单向化形态,金融合作、陆资赴台、产业合作等稳步推进。内地与港澳在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之下,互动日趋密切、深化。受访的代表委员都认为,ECFA和CEPA为两岸四地融合发展构建了基石,大家应当加强沟通,锐意创新,共享区域经济协作、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带来的利好,加快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现在关键是怎么做?一段时间以来,港澳台商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同时还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郑广台认为,眼下要积极作为,帮助困难企业渡过难关,扶持他们调整提升。“转型升级是挑战,也是机遇。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可以找到新的生机”。
骆沙鸣认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与内地的合作渐趋深入。两岸金融合作也已迈出可喜步伐,尤其是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启动具有指标性意义。可以预期,两岸四地在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将对深化彼此的经济关系起到特殊作用。
他说,两岸四地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合作也将是一片开发乐土,例如养老产业就是其中大有可为的领域之一。此外,在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开发开放中,吸引港澳台业界参与,对两岸四地创新合作模式将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
台盟界别的李钺峰委员来自重庆,这个西部重镇是台商向内陆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他建议:在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下设“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委员会”;制定、完善符合台商转型升级需要的优惠政策;提供多样化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服务。
谈到香港与内地的合作关系,香港委员戴德丰认为,两地不仅是优势互补,更多的应当是“互助、互动的共融”,这将是未来的亮点。
陈经纬委员建议,进一步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充分发挥香港特殊平台作用,创造新的双赢机会。他还希望特区政府和香港工商界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利用好CEPA。
廖长城委员则看好两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潜力,同时认为粤港澳“生活圈”的打造对经济融合将产生促进作用。
谈到澳门与内地的合作,贺定一委员提出,要在加快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服务平台的过程中,积极支持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引导内地资源支持澳门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澳门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建设。
( 编辑: 王萌萌 李洪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