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阅读

帖文推荐

网搜聚合

更多关于的相关阅读

服务聚合

登录入口:
新华网首页
 
  ·陈传书代表:养老服务投入应变“补机构”为“补人头” ·陈文华代表:惩治食品安全犯罪要“严”字当头 ·风清气正好扬帆——两会内外聚焦转变作风 ·一项等待了25年的改革 ·最高检10月将时隔24年再向人大作反贪贿报告 ·贵州代表团审议“两高”报告 ·四川代表团举行第六次全体会议 审议“最高”报告 ·成都市长与记者“置换采访”:两个建议换一个提问 ·媒体疯"抢"盛光祖 盛光祖:"我没有遗憾"(组图) ·国务院六次机构改革回顾
陈传书代表:养老服务投入应变“补机构”为“补人头”
2013年03月11日 08:46:33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打印
【纠错】

    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记者王博、徐松)“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主要是因为没有明确公办养老机构的保障边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会长陈传书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根据新近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达到1.94亿,占总人口的14.3%。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

    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而各地的社会养老机构却已经面临“一床难求”的窘境。

    陈传书告诉记者,这些“一床难求”的养老机构主要是一些条件好、收费低的公办养老机构。这些机构按照床位数量享受国家补贴,能够压低服务价格而不降低服务质量。这是目前民间养老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

    “这就要求公办养老机构明确保障对象、责任和边界。”陈传书认为,依照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方向,数量不多的公办的养老机构应该针对中低收入群体,实现“保基本”;而由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来提供不同层次的特色服务。

    陈传书建议,国家在养老公共服务的投入方面应实现向“补机构”到“补人头”的转变,把选择服务的权利交给老年人,把提供服务的机会交给社会,来促进养老服务向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陈传书也坦言,未来中国理想的养老模式是“90%的人居家养老,7%的人在社区养老,3%的人在养老机构养老。”而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设计都是针对健康的中青年群体,而忽视老年群体的需要。对此,陈传书表示,已成型社区可进行适老性改造,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宜居性;同时,在城镇化建设的规划中,充分考虑老龄人口的生存需求,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应对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必须。

( 编辑: 王子晖 )
   
0100204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49728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