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确定性”是中国航船压舱石 |
中国对优秀政治人才的遴选,领导人的平稳交接,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国家优势
随着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选举任命,本次两会的“人事重头戏”落下帷幕。近3000名人大代表通过选举表决,完成了中国10年来最大规模的国家机构领导人员换届。外媒评价,在权力交接完成之后,“中国将开始提速,进入一段新的旅程。”
本次换届,有不出所料的感悟,也有耳目一新的启迪。不出所料,是因为十八大前后一系列积极稳妥的制度安排和具体部署,保证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补充进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为国家领导人换届提供了重要保障;新的启迪,则在于新老更替进一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为政治权力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实现平稳交接提供了保障。
在这个意义上,本次换届可以用“稳中求进”形容。一方面,它以“意料之中”,显示了中国政治的稳定性、确定性;另一方面,它以静水深流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步。概括来说,就是稳健的中国步伐,鲜明的中国特色。
不同颜色的选票,或使用8种民族文字、或附带少数民族文字对照表;反对和弃权的候选人人数总和不得少于差额数;可以到秘密写票处填票……看似简单的选举章程,蕴含了民主的点滴细节。细节的背后,则是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制度保障,以及一套完整的组织程序和活动原则。
怎样完善选贤任能的机制?怎样兼顾国家利益和民众意愿?这些都是长期困扰各国的问题。亚非拉不少国家在引入欧美“先进”选举制度后并不成功,许多国家的人们为“选票政治”、“十年九相”造成的短视政策而苦恼,有些国家还因投票结果爆发流血冲突。就此而言,中国对优秀政治人才的遴选,领导人的平稳交接,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国家优势。
对换届选举背后的政治逻辑,有学者概括为: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国家机构领导人人选的推荐权,二是全国人大对国家机构领导人的决定权和任免权。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也折射出几十年来我国在人民代表选举、国家机构选举、中共党内选举三方面取得的协调式进步。
细心的人会发现,新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选举,实行了不少于8%的差额选举,这一比例较上届提高1个百分点。选优、选精、选良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这些年来,人大代表选举实现“城乡同比”,领导干部代表比例降至新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进步,并没有像有些国家那样动作激烈、悬念丛生,而是始终遵循着“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思路。这种“稳中求进”的路径选择,既有成熟务实的国家视野,也体现了清醒独立的政治选择。
从上世纪80年代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到党的十八大强调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几十年来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党和国家一以贯之的战略定力。很难想象,一个政局不稳、府院相争、内斗频仍的国家,能始终朝着一个既定目标前进。就此而言,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国现代化的持续稳步推进,正是得益于中国政治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得益于“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的改革智慧。
走出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代表姜健向记者表示,“刚刚选出的新的国家领导人,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选举过程,阐释的是发扬民主;选举结果,体现的是众望所归。人大会议过后,中国航船迎来了新的掌舵者,复兴之路上有了新的领路人,我们对此热烈祝贺,并满怀期待。(曹鹏程)
( 编辑: 刘晓朋 黄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