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惩治传销 立法须跑赢罪恶
没有什么比戕害生命,更能凸显罪恶的残酷。
关于传销,每一次悲剧的报道,都能点燃人们心中的熊熊怒火。然而,伴随着严打风暴的告一段落,这一活动往往又像幽灵般出现。尽管,1998年4月18日,国务院即发布《关于全面禁止传销经营活动的通知》,其后又出台了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行政法规,以及为数众多的红头文件,然而,传销活动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纠治。
与瞬息万变的现实相比,立法是一项相对滞后的工作。诚然,立法者也有超前的神来之笔,但基于人类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总想要为一个未知的未来立法,就如同拥有“上帝之手”,其难度可想而知。大多数立法是对当下的立法,为了防备滞后,有的法律采取了立法抽象的对策,再通过司法解释等“二次立法”,才勉强跟上现实的步伐。
传销手段的不断升级,意味着立法、执法和司法应对,势必困难重重。仅是一个“取证难”,就足以漏过为数不少的传销犯罪活动。
从认识层面看,“重拳出击”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问题是,这个重拳究竟重到什么程度?2009年2月,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但是,与之前的非法经营罪相比,这个新设罪名的刑罚尺度并没有体现“严厉打击”的立法意图。
现实中,传销活动所造成的犯罪后果之严重,远超非法经营对经济秩序的单一损害。很多时候,传销分子为了“深化效果”,往往还采取非法拘禁、故意伤害、绑架等犯罪手段,对被害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实施赤裸裸的侵犯。在这种情形下,仍以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处置,显然打击力度偏轻,难以体现罪责刑一致的刑法原则。
更不合时宜的是,对于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还坚持着传统的“首恶必办、胁从不问”刑事政策。这种刑事政策对打击一些团伙性犯罪,不无一些作用,但对于传销这种复杂的涉众犯罪,并不太合适。
2010年5月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明确,“涉嫌组织、领导的传销活动人员在三十人以上且层级在三级以上的”,方予立案追诉。姑且不说“入罪门槛”过高,很多组织者为逃避打击,故意压缩规模、减少手下,或是缩小管理层级,采取“多点直辖”,造成“大鱼难落网”的局面。
而对“虾米”则有“网开一面”之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传销参与者,根据国务院2005年颁布的《禁止传销条例》,不构成犯罪的,只能“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简单的批评教育,不痛不痒的罚款,对被洗脑的传销人员,效果并不理想,仍执迷不悟,甚至继续对抗查处的,并不在少数。尽管从社会危害性上看,有些参与者也已达到“入罪量级”,却不能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更有姑息放纵之嫌。
目前,一场声势浩大的打击传销犯罪行动,正在多地展开,打造无传销城市,也成为一些城市的宣传口号。但是,从长远看,还应将着力点放在立法上,让滞后的“刑法”“禁止传销条例”等法规尽快跟上现实的步伐,压过传销犯罪的气焰。如此,来一场与犯罪活动的马拉松,才能不让类似悲剧屡屡刺痛人们的双眼。(欧阳晨雨)
-
传销变脸,法律不该“心太软”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立案追诉标准过高,使传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难以定罪,导致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传销犯罪活动仍多以非法拘禁等罪处理。因此,应当考虑降低打击传销法律的入罪门槛。2017-08-22 07:51:48
-
传销屡禁不止手段不断升级 专家:应降低入罪门槛
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立案追诉标准过高,使传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难以定罪,导致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传销犯罪活动仍多以非法拘禁等罪处理。因此,应当考虑降低打击传销法律的入罪门槛。2017-08-22 07:05:00
-
慧眼识传销 帮你支一招
近日,山东青年李文星疑似陷入传销组织溺亡的消息,再次引发公众对传销这一违法犯罪活动的关注。2016年3月31日,公安部经侦局部署相关涉案地对“NMM98舍得诚信循环互助”传销案件开展集群打击,共破案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0余名。2017-08-18 08:03:05

-
个人境外刷卡超千元要上报 正常刷卡消费不限
2017-08-22 14:27:35
-
【热议】开学在即,中小学校究竟如何分班好?
2017-08-22 14:27:35
-
中国的省份分两种,留不住人的和轰不走人的
2017-08-22 08:39:34
-
啥原因?有些人眼里根本没有“北上广”
2017-08-22 14:27:35
-
中国正诞生一座超级城市,却不是北上广深
2017-08-22 08: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