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工信部发布消费提示,第二季度,工信部组织对55款APP进行技术检测,发现违规软件42款,包括“天天捕鱼”等42款APP存在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恶意“吸费”、强行捆绑推广其他应用软件、恶意操控用户手机等问题。
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其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一些恶意APP却乘虚而入,成为毒瘤。据报道,工信部将恶意APP分为恶意扣费、隐私窃取、远程控制、恶意传播、资费消耗、系统破坏、诱骗欺诈及流氓行为八大类。应该说,很多消费者均或多或少地下载使用过这些恶意APP,不胜其烦。对此,有关部门不能只是提醒用户卸载了事,更要强化监管力度,提高恶意APP开发者的违法成本。
一般来说,APP不能卸载、捆绑推广的设置侵犯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恶意扣费、窃取隐私更是像窃贼那样侵害了消费者的财产权和隐私权。一些行为甚至触犯刑法,应受到严厉制裁。如根据即将于10月1日施行的民法总则,非法收集、买卖、使用他人个人信息的,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刑法有关规定,非法获取个人行踪信息、通信内容50条的,就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可见这些恶意APP不仅是违规那么简单,更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实践中,很多APP均由开发者提供给应用商店,然后由用户下载使用。但无论是应用商店还是APP开发者,均应尊重用户权利,不得开发或提供恶意APP。应用商店还需对其提供给用户下载的所有APP尽到审核把关和安全监测义务,及时下架恶意APP。否则,就应对这些APP恶意扣费、窃取隐私、破坏系统等行为承担责任。
遗憾的是,现实中,这些恶意APP却屡屡出现,像割韭菜那样难以根除。如2016年1月份,工信部曝光41款不良软件,2016年5月份,工信部又曝光了29款恶意软件,百度助手中的4款APP“榜上有名”。此次曝光的42款APP中,就有一些来源于百度手机助手、金山手机助手等知名应用商店。
恶意APP难以根除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对APP的开发和传播予以规范,尤其是没有惩戒机制。虽然2016年8月1日实施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收集、使用用户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经用户同意。安装时尊重用户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捆绑安装,未经明确同意不得开启搜集位置、通讯录、摄像头等功能。但该规定没有惩戒条款,仅要求应用商店应采取警示、暂停发布、下架等措施,这等同于违规成本为零,导致恶意APP屡禁不止。
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的目的是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谁也不想让手中的智能手机沦为被恶意软件控制的“肉鸡”,谁也不想让手机成为泄露隐私,无端扣除话费的元凶。打击恶意APP,不能只是提醒消费者卸载了事,要知道,有些恶意APP根本无法卸载,有些即便可以卸载,个人信息已经被不可逆转地泄露了。
规范APP,应强调开发者的主体责任。有必要出台强制标准,在搜集位置、扣费程序、卸载方法、隐私保护方面设置有利于保护用户权利的底线。凡是突破底线的,不仅应赔偿用户损失,还应被处以高额罚款。且一并追究开发者和应用商店的责任。同时,不妨将恶意APP下载数量作为罚款和赔偿金额高低的依据。这样才能倒逼APP开发者和应用商店尊重市场规则和消费者权利,让人们下载使用APP时不必步步惊心。(史奉楚)
-
涉赌APP泛滥,媒体平台不能助纣为虐
如果浏览器平台故意放纵涉赌APP,想从中分一杯羹,那么这就不是监管不力的问题,他们同样也是“共犯”。2017-07-10 08:27:51
-
[及时点]手机APP霸道,治理需要更“霸道”
消费者可以无奈,但对他们权益的保护不能无奈。整治霸道的手机APP,要比其更“霸道”。2017-05-25 15:54:17
-
不能让山寨APP肆无忌惮地“以假乱真”
山寨APP鱼目混珠,扰乱了APP市场秩序,也违背了消费者意愿。更别说,其往往伴生虚假交易、信息泄露、病毒传播等风险。2017-05-21 09:23:07

-
考验普京的时候又到了!
2017-08-02 08:29:26
-
辩客丨“租购同权”来了,会涨房租还是降房价?
2017-08-02 08:29:26
-
丑闻缠身的安倍政府能否逃过一劫?
2017-08-02 08:29:26
-
假如菲佣真的来了,国内家政要如何端好饭碗?
2017-08-02 08:25:02
-
12金收官!回顾2017游泳世锦赛中国健儿风采
2017-08-02 08: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