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日披露了该机构携手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历时数月所做的《老年保健品消费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报告,近七成老年人一年内购买过保健品,近四成子女认为父母有过非理性消费保健品行为,但老年人的实际消费超出子女的估计。同时,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比例与年龄、健康状况、子女关系相关。
据调查,过去一年,13.8%的老人自述保健品消费超过1万元,而只有9.8%的子女认为父母消费超过1万元。父母砸在保健品上的支出,大大超过子女的估计。
上海率先进入老龄化,截至2016年底,上海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超过三成。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2日表示,2017年以来,申城老年人关于消费宣称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和器械的正式投诉数量有明显增长。今年以来,上海市消保委共计受理保健品投诉375件,涉及金额300余万元人民币。
上海市消保委方面希望调查报告能够引起全社会对老年保健品的关注,进而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更为严格的标准和进行日常监督;同时推动相关企业诚信经营。据知,上海市消保委先后召开数十场座谈会,对数百名老年保健品消费状况进行定性研究;同时对来自多个区40多个居委会的千名老人和千名子女进行定量研究,最终获得了这份调查报告。
调查显示,老人和子女对保健品认知差异较大。九成以上老人表示购买保健品或保健器械的原因是“为了更健康”。
根据调查报告,亲子关系与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保健品关系较大。倾向非理性消费保健品的占比随着老年人与子女关系不同而变化:自述与子女非常亲近的老年人中,此比例为27.8%;自述与子女关系比较或非常疏远的,此比例均达100%。
调查显示,上海89.9%的老年人自述居住环境周围有保健品商店。面对无孔不入的保健品广告,老年人难以招架。
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刘波认为,应建立起组织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子女应更主动关心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需求;政府需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在立法和执法层面,通过法治手段规范市场,加大处罚力度。上海新消费研究中心是由上海市消保委和上海市社科院共同成立的研究机构。(记者 陈静)
-
保健品市场欺诈套路大起底 推广流程几如传销
家住北京市通州区的郭先生告诉记者,他家老爷子电话订购保健品花了近5万元。2017-11-03 07:17:10
-
老两口痴迷保健品10年花30万 瘦骨嶙峋身体孱弱
山东省威海市的刘女士和丛先生70多岁了。尝到了“甜头”,两口子开始对该保健品深信不疑,认为能包治百病,并且只认准这个牌子的。除了各种口服保健品,该品牌的净水器、矿石被子、空气净化器、含硒的面粉等,老人家里应有尽有。2017-10-31 10:24:42

-
成为全球留学中心,中国还需做哪些努力?
2017-11-02 08:47:35
-
北京租房又出利好消息,还要不要买房?
2017-11-02 09:01:37
-
【摄影有奖征集】快来分享你眼里的最美秋色
2017-10-30 14:45:48
-
“双11”进入预售模式,消费者需注意这些
2017-11-02 09:01:37
-
互联网巨头们的“诗和远方”
2017-11-02 08: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