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高源留存的游客未领取的照片。
上世纪90年代游客的合影,如今已寻到“主人”。
从17岁到55岁,高源在天安门广场,为游客拍了38年照片,共计近70万张。按6寸照片的长度计算,这意味着能绕天安门广场近40圈。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从板正着装到破洞牛仔,从1个月寄达到1分钟可取……一张张照片,记录着天安门和背后的时代变化。
对高源来说,最遗憾的,是上千张游客的天安门留念照,由于地址写错无法寄到、着急跟旅行团走来不及取照等原因,至今无人领取。
他一直在找寻这些照片的主人,也通过微博等方式“寻人”。
“也许游客一辈子只来过一次天安门,对他们来说,照片意义很大。”高源说,希望能找到他们,归还照片,做个交代。而无人认领的照片,自己会一直留着。
动摇&坚持
每天都在天安门拍照
新京报:怎么到天安门当摄影师的?
高源:我年轻时淘气,家人不放心去当兵。1979年,我随母亲所在单位分配工作,到天安门当摄影师。
新京报:工作之前对摄影有了解吗?
高源:渊源深厚。小时候条件不错,我们那个家属院有两台相机,小孩都能拿着玩,大人教我们拍照和洗照片。
新京报:工作情况如何?
高源:一开始觉得自己有优势,一学就会,不太当回事。工作几年后,也私下想换工作,看了看武警、清洁工等,不如我们轻松自在,动摇的念头很快就打住了。
新京报:觉得这是铁饭碗?
高源:照相这一行曾是朝阳产业,一般人玩不起,羡慕的多,最重要的是待遇好。工作第一年,我每月工资70元,快赶上父亲了。上世纪90年代左右,月收入上千,上两天休两天,再也找不到这么好待遇的了,舍不得走(笑)。现在是出于喜爱和责任。
新京报:有想过会干这么久吗?
高源:没想过,这是顺其自然的事。晃晃悠悠38年,经过公私合营、私有化、股份制改革等变动,照相馆人员陆续走了,现在老师傅就剩下我一个,我打算干到退休。
新京报:形成“职业惯性了”吧?
高源:养成习惯了,一天不来就不自在,每天我都在天安门拍照,拍周围的人,拍武警,拍风景。这是对这个城市和这份职业的感情,我觉得自己不仅是摄影师,更是记录者,有责任记录天安门和这里反映出的时代变化。
-
天安门金水河将恢复织女桥景观
“十三五”期间西城区将启动多处文物腾退,恢复历史文化风貌,其中天安门旁消失多年的金水河织女桥景观将开始进行恢复方案的设计。2017-04-08 20:06:00
-
北京天安门旁最大地下空间住人“清零”
北京天安门旁最大地下空间住人“清零”2017-02-28 20:25:28

-
这个社会在极严厉惩罚不读书的人
2017-05-23 10:21:41
-
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份调查,得出了一个权威答案
2017-05-23 10:21:41
-
“砥砺前行这五年”,你离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还有多远?
2017-05-23 10:21:41
-
高校招生有啥新变化?
2017-05-23 10:21:41
-
投资孩子还是投资房子,你如何抉择?
2017-05-23 08: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