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安6月7日电(记者姚友明)近一个月3次风雨天气,让关中平原许多即将成熟的麦子倒伏在地里。不过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学院退休副研究员陆和平的努力,5000余亩本该倒伏的小麦却在恶劣天气中“岿然不动”。
“假设这些麦田发生中度倒伏,每亩就要损失460元左右。”陆和平说,“看到我的劳动成果能帮助农民止损,特别开心。”
今年65岁的陆和平1976年参加工作,从事植物病理学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帮农学院做品种抗病鉴定时,发现很多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很好,但在抗病、抗倒伏方面表现不好。2000年,他开始把植物病理学知识和小麦育种知识结合起来,跨界搞起了小麦育种工作,希望能选出既抗病抗倒伏又能丰产的小麦新品种。
育种工作艰辛、繁重,培育出一个相对稳定的优良品种要数年,这还不包括良种进行区域性实验的时间。陆和平每年不仅要像农民一样耕田、播种、施肥,还要不断选择“历代”小麦中符合条件的品种,这些品种有的被拿去做进一步的杂交,有的则只是再种植一年,作为其“后代”的对比样本。在陆和平的8亩试验田中,如今已纵横交错着8000多类小麦样本。
骑一辆摩托车,戴一顶白色草帽,除了腰里别着的一把红布条和白色塑料片之外,陆和平在田间劳作时的装扮和乡村农民几乎没有任何差别。“听说过两天还有雨,我要抓紧时间把有希望的后代材料都选出来、抢回去!”陆和平这几天要用红布条将符合条件的麦穗用红布条绑起来,用白色塑料片固定并标上记号,然后再抓紧时间收走。
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陆和平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不同行列小麦品种的“姓名”和生长情况,有的干脆就是一串数字代码,只有他才能看得明白。实际上平日里要在试验田中及时测量并更新这些数据,每次都要花掉3天时间,每隔20天左右就要来测量一遍。5月1日要做杂交,10月1日要准备种子,暑假期间要对小麦进行脱粒和烤种,这些一般大学校园里的假期,陆和平在退休前后其实都无福消受。
经过10多年“大海捞针”般的育种工作,陆和平培育的“西农658”和“西农668”最终通过陕西省的品种认定,目前不仅在陕西种植了5000余亩,而且还在河南省试种成功,有望在中原产粮大省推广开来。
走在试验田里,阳光的灼热和昆虫的侵袭会让常人觉得不适,不过陆和平形容说,每次进麦田时都会有一种“逛公园般”的心旷神怡。
-
我国北方小麦陆续开镰收割
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北方小麦陆续进入收获期,产区麦香四溢,遍地金黄。记者在一些主产区看到,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业机械来往穿梭和村民忙碌的身影。2017-06-03 16:13:01
-
全国大规模小麦跨区机收全面展开
记者27日从农业部获悉,当前,夏粮主要作物小麦由南向北梯次成熟。西南地区麦收基本结束,湖北、河南、安徽等主产区随着天气转晴,集中收获速度加快。2017-05-27 12:10:02
-
河南省冬小麦进入适宜收获期 南部地区开始割麦
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冬小麦整体长势较好。结合冬小麦灌浆进程和未来天气预报,河南省气象局预计今年河南省冬小麦适宜收获期在5月23日-6月15日。2017-05-23 20:23:54

-
“禁酒令”升级,怎样让监管“不掉队”?
2017-06-07 09:56:50
-
好消息!再过3个月,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将实现!
2017-06-07 09:56:50
-
恢复高考40年:主题是变革 底色是奋斗
2017-06-07 09:56:50
-
为何这么多人喜爱中国?答案让人心服口服
2017-06-06 10:54:59
-
多省份公务员省考笔试放榜,有作弊者被记诚信档案
2017-06-06 10:4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