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打通国防专利应用的“堰塞湖”

2017年05月31日 14:03:59 来源: 解放军报

    最近,我国第一批3001件国防专利摘下“面纱”,引发各界广泛关注。其中,既有对中国国防专利“真容”的好奇,也有对中国30多年来首次打通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壁垒”迈出实质性步伐的震撼,更蕴含着对中国通过知识产权等科技基础要素融合、推动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的信心与期待。

    凡对知识产权制度理解深刻的,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吃过苦头,二是尝到甜头。历经30多年市场洗礼,特别是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加快,我们对于普通专利的认识越来越明朗,对其“给创新之火加上利益之油”的财富属性有了更多直观体验。但对于国防专利,我们还有些不习惯、甚至不情愿将之与财富联系起来。

    这种不习惯、不情愿所折射的,是军民“二元结构”的制度惯性和国防科研领域的“堰塞湖”弊端:重评奖,轻产权;重公权,轻私权;重保密,轻流通;有奖酬,难落实;缺保护,难维权;多平台,难统筹。种种原因,使承载高水平国防科技成果的国防专利大多长期处于“休眠”状态,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如何打通这些“堰塞湖”,打开国防专利财富的闸门?需要我们坚持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

    从微观谋突进。一些军工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疏通“堰塞体”为靶向,健全完善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开展价值评估,探索知识产权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推动国防专利横向流通实施、解密民用转化,在取得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刻。

    从中观建体系。2015年,国家在西安布局建设知识产权运营军民融合特色试点平台,授权平台积极探索国防专利横向流通转化、国防专利解密与普通专利跟进保护无缝衔接、普通专利参与国防科研生产机制,实现知识产权“军转军”“军转民”“民参军”,打造中国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总平台、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平台两年来建设运营实践证明:军民融合不是“单相思”,必须“两厢情愿”,建立全国统一的媒介平台和运营体系至关重要。

    从宏观塑制度。围绕中央关于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等顶层设计,一项国家改革计划呼之欲出:将8项适用于地方政府部门承担的国防知识产权事务,交由地方承担或联合开展。

    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推动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是我们神圣的职责。让知识产权的光辉照耀每一寸创新土壤,让富国强军的成果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张连业)

【纠错】 [责任编辑: 蔡琳琳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6217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