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学子"逃离科研" 理想太"贵"还是胆子太"小"?
李法明 绘
11月12日,著名学者、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代展与自己着重培养、极力看好的学生赵文(化名)一起吃晚饭,赵文即将奔赴美国做四个月的访问学者,他告诉程老师一个重大决定,放弃去国外读博士后,选择去一所中学当老师。在与多名老师一起劝说无果之后,是夜,程老师一夜无眠。第二天,他发表博文《昨夜无眠》,追问道“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赵文没想到,短短几日,自己“出名”这么快,本想沉默的他忍不住回应道,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很简单,唯一的原因就是没兴趣了。没兴趣还算个比较中性的词的话,我其实可以说我已经厌恶科研了”。
令这对师生始料不及的是,这引发了高校、科研界以及网友有关科研苗子“逃离科研”的大讨论,继而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也成为关注的焦点。
学术苗子“叛逃”
选择“更加务实和功利化”
在程代展老师眼里,赵文“几乎无可挑剔”,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十几篇会议论文(至少一半是国际会议),同行一看就知道这些文章的分量;他还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若干种奖学金;外国教授对他也十分认可。
谈到赵文,程老师动情地写道,“我对他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他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
在程老师看来,赵文去国外读博士后,然后回国在科研界大展身手,这似乎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然而,赵文最终选择去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程老师一下子急了,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好话是:“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坏话是:“年轻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怎么可以向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你一定会后悔的。”
可不管程老师怎么说,他就只重复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
近几日,赵文回应道,“我觉得我有足够能力应对中学数学的知识。这与我觉得我完全没能力做有价值的科研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所以厌倦科研工作,原因一个是累,一个认为自己“没能力”。
面对爱徒的回应,程老师坚持认为,“博士当中学教师是一种浪费”,“他接受了残酷的训练,开始能在国际前沿工作,并有能力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也得到国际同行一定程度的肯定。我相信只有少数博士生能走到这一步。现在他要抛弃这一切,去做他不熟悉,而又不是他所长的工作。在我和许多室里老师看来,这简直是年轻人任性胡闹,我的期盼是:他能后悔得早一点。”
看到程代展老师的博文《昨夜无眠》,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泪流满面,她随后发表了一篇名为《和程代展老师: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博文,表示理解程代展老师所面临的困惑。
张老师称,自己经历过两次刻骨铭心的学生“叛逃”事件。其中一个,在考上了研究生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最终尽管没有毕业,但是却创办了一所培训学校,成为一名奥数辅导老师,用他的聪明才智做着可以称为“教育的囊肿”的事业。
而另外一个学生,在张海霞帮其联系好去美国读博之后,最终选择了能够“挣钱多、挣钱快”的中国人民银行五道口学院。
她感慨道,“我们每天都在被人诟病:科研创新能力差,出不了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解决不了科研难题,可是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具有潜质的好苗子不断地主动或者被动地逃离,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做一些‘更加务实和名利化’的事情,而美其名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