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

2015年01月29日 15:47:40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一带一路”确定为优化经济发展格局的三大战略之一。一年多来,国内外就“一带一路”战略展开了广泛讨论并积极谋划行动方案,但对该战略内涵的理解却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国内各地区在积极参与过程中也凸显出盲目和无序。因此,本文拟就如何把握和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谈些个人的看法和思考。

  准确把握战略内涵

  “一带一路”战略顺应了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是一个内涵丰富、涉及面广、包容性强的巨大发展平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组对应平衡关系中来理解和把握。

  一是古今传承。丝绸之路始于古代中国,是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我国从汉、唐、宋时期通过陆路和海上把丝绸、瓷器、茶叶、冶铁、耕作等商品和技术,传播到国外,同时从国外带回国内没有的东西,这种互通有无的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改善了沿线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今天重新提出“丝绸之路”,不是期望恢复古老丝路往日的辉煌,其现代的含义更加宽泛,丝路成为一个象征性的标志,一个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从古到今要延续历史的精神,传承并提升古代文明,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在物质和文化等多方面更广泛的交流合作,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战略棋局。

  二是内外开放。“一带一路”既涉及国内区域又涉及国外区域,是国内沿线区域与国外沿线国家和地区通过现代运输方式和信息网络连接起来的相互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是战略的核心。我国当代对外开放从空间上看很不平衡,沿海地区起步早,开放程度高,而内陆和沿边地区相对较晚,开放程度较低。丝路经济带要有包括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的国内大部分区域参与,扩大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全方位的开放经济体系。

  三是海陆统筹。“一带一路”既涉及陆上通道又涉及海上通道,陆路通过铁路、公路联通中国到中亚、东南亚、西亚到欧洲,形成若干条陆上大通道、大动脉;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路线基础上不断拓展新航线,也就是现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陆海连接双向平衡。“一带一路”将打破长期以来陆权和海权分立的格局,推动欧亚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完全连接的陆海一体化,形成陆海统筹的经济循环和地缘空间格局。

  四是东西互济。丝路经济带贯穿东西,联通南北,但主线是东西两个方向。从我国来看,过去30多年主要是依托东部地区通过海上贸易的东向开放,丝路经济带则更多是考虑通过连接亚欧的陆路大通道,加大西向开放的力度。我国西部地区由过去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相对均衡化,也必将促进国内东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当然也考虑到南北向与国际的货物运输、贸易往来,除了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有北方对接“草原丝绸之路”联通东北亚的蒙古、俄罗斯等陆路通道,开辟东北地区对外开放新局面。

  五是虚实结合。“一带一路”是一个长远的国家战略,一个内涵丰富的大概念。由于它的边界不是完全确定的,它所涵盖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目标也不会是完全清晰的,因而使得这一战略显得有些“虚”。但是,从提出初期的基本构想到现在推进的过程看,这一战略正由“虚”变得越来越“实”。比如我国与相关国家的大通道建设,陆上和海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源和矿产资源合作、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中国产品和投资“走出去”、油气管道在建、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建立,这些都是看得见的成果,“一带一路”战略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已经变成实实在在可以落实的工作。

  六是中外共赢。“一带一路”是由我国提出的倡议,显然对我国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战略意义,不仅有利于我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尤其是保障我国的能源资源安全、化解富余产能和经济转型升级,而且还有利于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但必须看到,“一带一路”又是一个中国与相关国家能够实现互利共赢的战略,一方面是中国的发展会对丝路沿线国家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效应,如带动这些国家的优势资源开发、满足这些国家对中国工业品和生产技术的需求;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充分考虑到周边相对落后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现实困难,出巨资建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并鼓励中国企业向外投资,这些都会使沿线国家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和利益,从而实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1 2 3 下一页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68127437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