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文

为了团圆的离别——28亿人次迁徙的前夜数小时

2015年02月04日 20:34:3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全媒头条)为了团圆的离别——28亿人次迁徙的前夜数小时

    新华网北京2月4日电(记者王晓磊、双瑞、丁静)2015春运,缓缓拉开序幕。28亿人次,无数离别和重逢。

    一如往年,但又不同往年。有的人是众多次重复之一,有的是人生头一遭。

    在3日晚的夜幕下,春运的前几个小时,正发生着什么故事?

    云彩岭桥梁工区的铁路工人在漆黑的隧道内打掉积存在隧道内的结冰(2月2日摄)。近期,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所辖的各个工区加大铁道线路、桥梁、涵洞和隧道的巡查力度,采取不间断巡逻、打冰除冰、沿线动态实时上传等一系列措施及时预防和排除隧道结冰等安全隐患,保障春运期间的客货列车行车安全。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担负着位于太行山深处的京原线K30-K234线路、桥隧的维修养护任务。京原线建成于20世纪70年代,受当时的施工工艺限制,建成后大部分隧道出现渗水问题,冬季隧道内渗出的水结成冰锥会对通过的列车构成威胁。每年冬季,工务段的铁路工人都要冒着山区的严寒和隧道内列车经过时呛人的烟雾和尘土,进行隧道打冰除冰工作,消除客货列车的运行隐患。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守夜

    沿着铁路线,进入隧道仅500米,就像进入了无光的深海。

    一列装束如霍比特人的队伍,手握标枪般的冰杆,正无声地快速行进着。头灯,是他们唯一的光源。

    他们是神秘的“打冰人”,每天的任务是除掉隧道里的坚冰,保护列车安全,工作地点是偏僻的北京铁路局丰台工务段云彩岭工区隧道。

    90后罗晓刚是“打冰人”之一。平时喜欢网游“梦幻西游”的他,早已学会在工作时保持沉默——这里绝不允许说话,以便随时听清防护员的警报。每当巨大的冰锥被打掉,就会迅速被推入两旁的排水沟。

    20公里隧道中,有500多个冰点。有时候一觉醒来,冰柱又结成大腿般粗。

    警报猛然响起,一辆拉煤车隆隆驶来,顿时柴油味刺鼻,噪声让耳鼓胀痛。罗晓刚和同伴熟练地闪入避车洞。巨大的隧道风中,头灯周围的煤屑如乱飞的蛾子。

    “明年这里会用科技手段除冰。”出隧道后,罗晓刚说,这是他最后一次春运打冰了。

    和整晚沉默的罗晓刚相比,另一个“春运守夜人”张博的工作截然相反——说话。

    作为京沪高铁调度员,他的工作地点是北京铁路局4050平方米的巨大调度指挥厅。晚上9点,距春运还有数小时,他已下了上百条命令。

    高铁正日渐成为春运主力,2014年春运就发送了8688万人。作为“司令部”成员,张博和同事们指挥列车、调整计划、发布调度……每一个指令都关系重大。

    短暂间歇中,他抽过一块白板,随手便给记者画出中国“四纵四横”的所有高铁线路。其中的一纵,他加粗几笔,那是京沪高铁。“我从小就是铁路发烧友。一上工位,我就觉得兴奋。”

    然而,今夜张博所要说的话,和韩伟臻相比,则又少得多。

    41岁的韩伟臻语速奇快。当了7年郑州火车站值班站长,早已习惯了春运的“战时”节奏。“长年累月,我说话的速度已经降不下来了。”

    正和记者说话间,电话铃又响起。她抄起话筒,才听几秒便明白了,然后完全没有标点符号、不断句地一口气作答:“对对这个贵阳站硬座这个凯里站没有咱郑州跟咱没关系……”

    2月4日,在昆明火车站,一名男子扛着行李准备验票进站。当日,为期40天的2015年春运大幕正式开启。据交通运输部消息,预计2015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28.07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3.4%。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站票

    时针已过11时,中国大地上,从北到南,2015年春运的首批乘客,正缓缓进入他们的列车。

    广州东站,一番短暂的家庭会议后,周博林一家决定花30元提前进站。“没买到坐票。车子要开26小时40分钟,想先占个位子让娃儿睡觉。”

    他们登上开往重庆北的3806次车,如愿地在一处洗手隔间找到了位置。小博林的父亲、一个戴眼镜的瘦弱男子紧紧守着一处角落。和人摩擦碰撞后,他会歉意地笑笑,但绝不轻易移动。这是他给孩子选的睡觉的地方。

    在拥挤车厢的另一头,45岁的农民工陈建正率领“家庭打工团”,人手一张绿色折叠板凳,准备回到家乡四川达州。这个团由妻子和3个儿子组成,已在东莞奋斗了数年。

    由于没买到坐票,陈建不住埋怨19岁的大儿子陈跃辉:“你不是说很懂电脑吗?怎么给我搞了五张站票?”

    “已经很不容易了,我都用了抢票软件。实在是玩不过别人……”陈跃辉懊恼说。

    老二陈彬、老三陈林对长途旅行准备充分,每人一只满格的充电宝,并互相比较着手机剩余流量。最后小弟陈林败下阵来。“不过刷朋友圈应该够了吧。”他嘟囔着。

    郑州火车站,47岁的张秀德高高坐在六七个大包小包上,几乎两脚悬空。“春节必须回家。买不到座,站着也要回家。”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对旁边的妻子杨方英说。

    两口子家在贵州省罗甸县,到河南打工15年了。儿子吃不了工地上的苦,不愿意来相聚,宁愿在广东“漂”着,寻找更大的机会。

    杨方英小声告诉记者,每年一进腊月,丈夫就立刻筹划回家,从没间断过,对儿子也是这么要求。“到哪里做事都随便,过年就必须回去。”

   1 2 下一页  

集成阅读

热点推荐

频道推荐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401114256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