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抗日烽火中的山西战场

2015年07月15日 09:43:04 来源: 太原日报

  在全民抗战中,著名的沁源围困战在山西人民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沁源是太岳抗日根据地的腹心区,这一带曾是太岳区领导机关和八路军长期驻扎的地方。1942年10月,日军对太岳抗日根据地“扫荡”之后,留置一个大队主力驻守沁源城关及附近据点,并在城外的大集镇上建立据点,修筑公路,企图长期占领,把根据地变为敌占区,在此建立“山岳剿共实验区”。

  为了将日军赶走,沁源军民众志成城,展开了一场特殊的战斗。全县划成11个战区,以主力部队为骨干,结合民兵、游击队,组成了13个游击集团,给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沁源城关和各据点附近的20多个村镇、3200多户人家、1.6万多人,实行了空室清野大转移。他们填死水井,炸毁碾磨,带上粮食和日用品,转移进山庄窝铺。这一空前壮举,使日军处于没粮吃、没水喝、没柴烧的绝境,沁源县城变成了一个“没有人民的世界”,住在这里的日伪军,找不到粮,喝不上水,完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转移出去的群众和民兵、自卫队员,像麻雀满天飞一样,伺机袭扰敌人。300多名爆炸能手,在围困战中大显身手。他们将1.5万颗地雷、石雷密布在沁源城关和敌据点周围及交通要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雷阵、雷网,被围困的日军无力顽抗下去,狼狈逃窜。

  沁源8万军民坚持两年半的围困战,先后作战2700多次,毙伤日伪军4000多人,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放日报》为此发表《向沁源军民致敬》的社论,称赞:“模范的沁源,坚强不屈的沁源,是太岳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一面旗帜,是敌后抗战中的模范典型之一。”

  沁源围困战的胜利,充分显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战争的强大威力,在这场围困战中,8万沁源军民艰苦奋战两年半,无论用多少笔墨都难以记述其详尽过程。著名作家周立波1944年12月到太岳根据地进行采访后,写下了报告文学《沁源人民》,称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组织起来的沁源人民,真正没有一个贱骨头,没有一个做汉奸的孬种,这的确是他们全体的光荣。勇敢忠贞的沁源的人民,和八路军新四军的一切其他根据地的英勇忠贞的军民一样,把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气节,高扬到霄汉,而且将要流芳于千古”。

  的确如此,昔日的战火虽然早已熄灭,但发生在山西战场上的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将流芳千古,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上一页 1 2 3  

【纠错】 [责任编辑: 李志强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2802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