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钱塘江大桥的抗战记忆

2015年09月17日 18:23:21 来源: 新华网

  钱塘江大桥与历史悠久的杭州六和塔相伴一同守望着钱塘江(9月17日摄)。 无论钱塘江上建造多少座桥,她作为“钱江一桥”的地位都无可撼动。历经建造、炸毁、修复,服役78年,至今坚固如昨——钱塘江大桥,不仅创造了中国桥梁史的众多纪录,而且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不复原桥不丈夫

  在建造钱塘江大桥时,茅以升便在南2号桥墩里,预留了放炸药的地方。他作了最坏的打算,难料局势突变。持续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沦陷告终。杭州危在旦夕。

  1937年11月16日下午,茅以升接到命令,要在17日炸毁大桥,以防敌人过江。他带人通宵把炸药放进桥墩的空洞及五孔钢梁的杆件上,并将100多根引线接到南岸的一所房子内。17日清晨,茅以升又接到命令,要求大桥公路立即开通。

  “抗战发生后,要过江的人一直不绝,原来每天有一两万人坐义渡,上海沦陷后,要过江的人更多了,但大船多被征用,靠小船又不够,浙江省政府迫不得已开放大桥公路。”魏刚说,钱塘江大桥成了战时的生命通道,自建成到炸毁的89天时间里,100多万军民借此得以转移。

  1937年12月23日下午5点,江天渐暮,敌骑已近,一声轰然巨响,这座雄跨钱塘江的大桥就此中断。南2号桥墩上部完全炸毁,五孔钢梁全部炸断,一切都和计划所要求的一样。

  为阻止日军修复大桥,茅以升随身带走建桥的14箱资料。随后多年,他离浙江、进湖南、入贵州、上四川、到上海最后回杭州,万里逃难,多次遭遇敌机空袭,资料却未有丝毫缺损。

  日军占领钱塘江两岸后,苦于修桥,直到1940年才接通大桥公路,通行火车更是等到了1944年。这些修理只为临时军用,一切因陋就简,如火车速度就严格限制。“茅以升建桥用了两年半,日军修桥则用了7年。”魏刚指出,大桥中断拖住了日军,避免了“大屠杀”的再次发生。

  大桥炸毁后,茅以升愤而写下:“抗战必胜,此桥必复!”1946年,茅以升回到劫后的杭州重修此桥。1953年5月,钱塘江大桥铁路、公路全部恢复通车,复桥夙愿终得实现。

  服役78年的“桥坚强”

  自1937年建成至今,钱塘江大桥已服役78年,如今仍屹立在钱塘江上,现日均通汽车数万辆,列车60余趟,被大家称为“桥坚强”。

  杭州工务段钱塘江大桥车间主任姜明华告诉记者,刚结束的年检表明,大桥结构保持良好,只有个别枕木、钢梁存在失效、锈蚀等问题。截至目前,大桥车间安全行车天数已超过两万三千天,创下了全国工务段的最高纪录。近年来,为保护大桥,高铁、动车已不再从此经过。

  “大桥使用至今,仍焕发青春活力,一方面是因为当初设计、建造的质量过硬。虽然技术条件不如现在,但施工严格按照设计意图。”姜明华说,“另一方面,与桥工的精心养护密不可分。”

  钱塘江大桥车间共有30多名桥工负责养护大桥,每个月要上上下下跑一遍整座桥。若以年计,车间养护大桥投入了近万人工、几百万元经费。

  更可贵的是,桥工对大桥怀有深情。桥工宋国文说:“我们都希望,到退休的时候,大桥仍跟我们进来时一样好,甚至更好。”30多年前,宋国文顶职进入铁路系统,2004年被调至钱塘江大桥车间。这也是父亲宋阿发工作过的车间,宋国文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告诉我,要对大桥负责。”

  如今,钱塘江大桥已经成为杭州的名片、抗战的记忆。沿着人行道走一走,就能感受大桥的沧桑。桥墩上和护栏底部,至今仍可见弹痕。

  来杭州,只要知道你是外省来的游客,总会有人跟你提起钱塘江大桥的历史,如何建造,为何炸桥,又如何修复,如数家珍。

  这是最好的纪念。

  9月17日,一列火车从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驶向对岸,钱塘江大桥是铁路公路两用桥,日均通汽车数万辆,列车60余趟。无论钱塘江上建造多少座桥,她作为“钱江一桥”的地位都无可撼动。历经建造、炸毁、修复,服役78年,至今坚固如昨——钱塘江大桥,不仅创造了中国桥梁史的众多纪录,而且承载了一座城市的抗战记忆。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上一页 1 2  

【纠错】 [责任编辑: 刘琼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16597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