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宗巍、管建涛、郭翔)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些来自吉林、黑龙江的代表委员认为,目前搞好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紧要问题就是加大黑土地保护,扭转黑土地质量、数量双降势头。
化肥多用了近一倍
我国粮食生产自2004年来实现“十一连增”,其中东北四省区粮食总产接近全国四分之一,粮食外调量占全国的60%以上,成为我国粮食的“蓄水池”和“稳压器”。
然而,近年来支撑粮食连年丰收的黑土地却呈现出面积萎缩、质量下降趋势,“地力”不断下降。
“目前,黑土地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环资委副主任车黎明说。根据吉林省中部部分县、市调查推算,中部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84万公顷左右,长春市黑土有机质含量与垦前相比大幅降低。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委原党组书记任克军表示,形成1厘米黑土层需要几百年的时间,但现在的退化速度非常快,让人触目惊心。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省长陆昊表示,当前建设高标准生态农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解决当前的黑土保护、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还草等问题。这是今年全省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
在“天下第一粮仓”吉林榆树市,在1958年、1981年和2007年国家开展的三次大规模土壤普查中,以1981年为中间点,前23年每千克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减少0.026克;后26年年均减少0.137克。
吉林省农安县创业村农民姜成辉说,现在种6亩苞米,底肥就得600斤,追肥还得500多斤,粮食全靠化肥“催”。现在的化肥使用量比二三十年前增加了近一倍,黑土层越来越薄,营养越来越少,就像得了“贫血症”。
种地为何不愿养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开展黑土地保护试点。记者在调研发现,目前以秸秆还田补贴、有机肥补贴等为主的黑土地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政策补贴“量小力薄”,难以调动农民和相关企业积极性。
榆树市委书记冯善国介绍,根据国家和吉林省实施的土壤有机质提升计划,2013年该市获得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资金150万元,项目耕地每亩补贴10元,农户施用农家肥按2-3立方米计,仅运输成本就要80-120元,“这样很难调动农民种地养地积极性”。
记者前不久采访了吉林省一家生产新型大豆根瘤菌剂的企业,产品不仅可以减少化肥农药对于粮食的危害,规避土壤板结,而且还可以实现大豆增收。
公司负责人李经理表示,2013年这项技术还有农机推广补贴,2014年就中断了,加上一些农民认识有限,这种大豆根瘤菌剂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影响企业发展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专职副主委郭乃硕认为,当前黑土地保护遇到多重问题,一个就是国家补贴力度过小,难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个就是在“种地要养地”上法律法规存在空白,对掠夺性使用黑土地缺乏制约。
全国人大代表、齐齐哈尔农委副调研员谭志娟表示,18亿亩耕地“红线”有国家强有力政策支撑,各级政府对耕地数量保护非常重视,但对耕地质量退化恶化关心程度不够。耕地数量减少是硬伤,而质量退化则是内伤,如果缺少有效的政策约束,后果会更加严重,治疗难度也会增加。
上下联动治疗黑土地“贫血症”
近年来,吉林、黑龙江两省通过保护耕地红线、占补平衡、保护性耕作、防治水土流失和污染等措施,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取得一定成效。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当前应从加快立法、完善补偿机制等方面入手,继续推动黑土地保护,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当前,我国黑土地保护面临责任机制有待完善、缺乏科学规划和长效机制、法制建设滞后等问题。”车黎明说。尽快开展黑土地保护立法和规划工作,切实提高重视程度,建立黑土地生态保护利益补偿机制。
全国政协常委、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赵雨森认为,应科学制定黑土地保护治理总体规划,并将黑土地保护的重要政策措施法定化、制度化,同时建立经常性的执法检查制度。
“还应在国土资源部门设立专门的黑土地保护机构”,赵雨森说,这样能够统一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黑土地资源保护监督管理职责。
任克军代表建议,国家应构建黑土地生态保护的利益补偿机制,设立黑土地耕地补偿资金和土壤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对黑土地耕地的保护性投入,以鼓励用地养地的机制对从事黑土地保护修复单位和个人进行扶持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