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贵州修文:阳明故居里的“乡贤”老人

2016年01月18日 14:38:32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贵阳1月18日电(记者郏亦真、向定杰)“乡贤”意为乡中德行高尚之人。在中国,乡贤文化是许多地方特有的精神文化标记。在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曾经讲学、悟道的贵州省修文县,也同样有这样一些老人,辛勤耕耘、教化乡里。

  今年87岁的郝承德老人,出身于书香人家,父辈书画造诣颇高。老人回忆说,自己父亲所写的字帖,至今被刻碑收藏在修文县阳明讲学故地——阳明洞中。受到父辈影响,郝承德自小对国画有着浓厚兴趣。上世纪五十年代,他进入贵州师范劳美科深造,师从宋吟可、孟光涛等贵州老一辈画家,掌握了扎实的国画基本功。

  其后郝承德先后赴扎佐中学、修文文化馆等地任职。乡间工作数十年,不仅让他画遍了贵州山山水水,也担负起培育当地绘画人才的重任。老人回忆说,那时他每周都会抽空下乡,免费教当地孩子学习国画基础。

  随着绘画办学的次数增多,郝承德渐成修文乡间颇受敬重的知识分子,很快,不仅限于馈赠字画、对联,关于孩子上学等乡间“文化事”,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找他商议。郝承德的建议,让许多村民有了让孩子继续读书学习,以及在国画领域深造的信心。时光荏苒,当年受他指点的一批弟子如杨劲松、闵贵栋等人,在贵州画界已经小有名气。

  记者注意到,这位老画家的画作题名常用“乡、家、情、客”作为取名字眼,他希望未来能培养更多有建树的本土画家。同在修文县,83岁的李祖炎老人则以一支严谨客观的史笔,记录着家乡的变迁。

  同样出身书香世家,有着扎实的文化涵养和写作功底,李祖炎老人自1994年开始主持《修文县志》的编纂工作,31年来寒来暑往,笔耕不辍。“编纂志书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决不能讲大概,更不能凭主观思想和个人恩怨去走笔。”李祖炎说。

  为求证一字、一说法,他总要查找大量资料核实,有的还要实地考证。为了准确记载红军经过修文县境内的情况,他不顾高龄与采编人员同走当年红军长征路,最终通过细致走访得到了准确的历史资料。

  一些读者评价李祖炎的文章说,其文风严谨,朴实简练,想加一个字不进,想减一字不通。对于历史的客观还原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他主持编修的修文县志一问世,就赢得了学界的认同。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来新夏、贵州省市方志界人士陈福桐等赞誉他是“王学圣地铸新词”、“黔地志苑一奇葩”。

  据称,李祖炎老人是目前贵州省唯一连任两轮的县志主编。“这项事业是冷板凳,许多年轻人都不愿做,但我希望能够坚持下去,在离开后能给后世留下些什么。”现在,他正在主持第二轮地方志编写,记述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家乡修文县发生的巨变。

  “同约中推年高、有德、为众所敬服者一人为约长。”五百多年前,王阳明在其所著《南赣乡约》中,已对乡贤概念有着明确的阐释。“乡贤”老人的名声或许仅限于当地,但他们的博学、友善和无私奉献,已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纠错】 [责任编辑: 陈剑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001117809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