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苏海图牧工:行走在中蒙边境线上的“活地图”

2016年01月18日 14:38:32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18日电(记者蔡国栋)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入侵的影响,位于中蒙边境线上的苏海图牧区暴风雪肆虐。当从小儿子打来的电话中得知这一消息后,64岁的哈萨克族牧工宝汗·埃恩赛根略显不安,立即收拾起行装,乘汽车赶往200公里外的苏海图牧区。

  “正值‘三九’全年最冷期,一旦遇上暴风雪,山区羊群很容易迷路越境。”宝汗·埃恩赛根在车上焦虑地说。

  “数九寒冬”是中国汉族民间谚语,意思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数九,就进入一年中最冷的寒冬了。宝汗·埃恩赛根从小长在中国西北边陲的一支被称为不穿军装、不拿军饷、永不换防的特殊部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苏海图,蒙古语意为一片汪洋的意思。事实上,边境线一带是一片荒漠和山岭。作为兵团牧工的后代,宝汗·埃恩赛根延续了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每年往返于红山农场夏牧场与苏海图冬牧场之间。此外,冬季的时候,他还常常带着一帮哈萨克族牧工,肩负起苏海图牧区边境线的巡边任务。

  有一次,宝汗·埃恩赛根巡逻到一个荒芜人烟的山沟时,发现这里远离界碑,容易造成人畜越境。情急之下的他模仿边境界碑的样子,在山沟里用石头堆起了一个临时界碑,模仿着界碑上的“中”字,在石头上刻下了“中”字。从此,在石头上刻写“中”字成了宝汗·埃恩赛根巡边时最大的乐趣,只要看到哪里没有界碑,他就堆起石头,刻下“中”字。

  在汉字里“忠”和“中”发同一个音。二十九年来,在苏海图边境的深山里,宝汗·埃恩赛根不知道刻下了多少块“中”字碑,他唯一知道得是,这里永远是中国的国土。“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我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宝汗·埃恩赛根对着中国界碑敬礼后说,一边用手指在界碑上写了一遍“中”字。

  在宝汗·埃恩赛根的五个子女中,只有小儿子沙哈提别克愿意子承父业,其他四个儿女纷纷告别放牧生活,在城市里工作生活。为了兑现对父亲坚守放牧守边的承诺,沙哈提别克开始在父亲曾经堆的临时界碑上刻下一个个“国”字。但由于“国”字比划较为复杂,从小学习哈萨克语的沙哈提别克,第一次在风雪中刻下“国”字就用了将近十分钟,刻完之后才发觉双手早已冻得通红。

  2002年,沙哈提别克和牧工北山汗·克孜行也成为护边员。十几年来,他们双脚走遍了苏海图边境线,被当地边防哨所战士称之为边境线上的“活地图”,但相对于宝汗·埃恩赛根来说,他们还是不熟悉苏海图边境线,这也是宝汗·埃恩赛根在得知暴风雪后,匆忙赶往苏海图的主要原因。“暴风雪有可能会掩埋石头堆起来的石碑。”宝汗·埃恩赛根说,他们只知道石碑处是边境线,忽略了观察周边地形和山体分布。

  如今,宝汗·埃恩赛根已退休近三年时间,也搬到了红山农场新建的楼房里居住,和老伴两人每月近5000元的退休工资,带着孙子享受其乐融融的晚年生活。但每到冬季,他总会独自一人多次前往苏海图牧场,一待就是一个多星期。

  “父亲每次都以想念小儿子为借口,但其实我们都知道,他一直牵挂着那里。”在红山农场工作的大儿子胡安别克说,父亲一直在以实际行动教育他们,要践行兵团人的职责和使命。

【纠错】 [责任编辑: 陈剑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001117809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