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我们需要怎样的“匠人教育”

2016年05月09日 11:08:02 来源: 解放日报

   ■匡瑛

   欣喜背后,其实我还有一点私心在里面。我的父亲是一名八级钳工,一家汽车公司的员工,曾赴德国进修学习。他现在退休了。他给我的印象,是一辈子都兢兢业业于自己的工作,坚守岗位,但工资不怎么高,社会地位也不高。所以,当人们由对工匠精神的讨论,兼及对工匠的社会认可度的讨论,我觉得也很有价值。我也在思考,怎样的职业教育,可以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多一些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也在“升级换代”

   严格来说,今天我们讨论的工匠精神,和过往手工业层面的工匠精神有一定差异。今天大家对工匠精神重燃热情,除了民众已经从对从无到有的追求、对规模的追求,蜕变为对品质的向往,也跟我们整个社会的转型和产业升级密切相关。

   中国正在走向“中国制造2025”、工业4.0时代,希望以制造业强国战略,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但与此过程相伴相生的,将有大量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机器人出现。这意味着,原来那些从事简单机械操作的工人,如果不及时转型、提升技能,将会大量被替换,会出现我们职教界热议的新一轮下岗热潮。

   以后,我们的技术技能劳动者所从事的,将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而是大量复杂劳动和创新劳动。而工匠精神在这个时代的内涵,也将从单一技能的娴熟、精湛,迁移到愈发注重对复杂情况的处理,对既有工艺流程的创新和改进,和生产方式变化以后的团队合作。如今我们对职业教育、匠人教育的讨论,都必须提升到相应的高度与深度。

   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整个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型城镇化问题。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2%,会有大量农民参与到非农产业中。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赋予他们相应的工匠精神,培养符合城镇、城市所需的劳动者应有的职业素养的话,也很可能形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进一步而言,工匠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涵并不完全一致。培养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而匠人教育的核心是打造一颗匠心。

   我把匠心概括为三个字。一个是“守”,要专注坚守,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坚强的毅力。本着责任意识,一辈子就干一件事。第二个字是“破”,要持续突破,有一种追求极致、对品质严苛要求的精神,同时本人又非常享受。对他们来说,工作可能不再只是一个饭碗,更是一种使命,与其生命相连,有的甚至跟家族命运相连。第三个字,我觉得是“创”。需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如果说“破”只是集中在某些点,那么“创”可能就需要突破自我,需要在否定之否定中,将生产、制造、服务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虽然我们目前的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做到匠人教育,但后者可以是前者追求的方向。

   哪些好的匠人教育可以借鉴

   现在说到好的匠人教育,人们常常会举瑞士、日本、德国的例子。但瑞士的匠人教育体系同家族企业的发达密切相关。日本的不少企业内部培训承载着它的终身雇佣制度,使其有条件重视职人的培养。以上种种“追求”,在中国都还缺乏实现的土壤。

   因为坦白来说,目前很少有中国企业会觉得培养员工、为他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是自己的一种责任和使命。我们的大量企业尚处生存期,考虑得最多的,还是如何先确保企业在市场的大风大浪里活下来。

   因此,面对那些比较好的匠人教育经验,我们在受到触动之外,还是要做一些细致分析,看看究竟好在哪里,哪些做法可以嵌入到我们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中。

   事实上,匠人精神和匠人教育在中国五千年文明中是有可以借鉴的历史资源的,并非舶来品。对此我们应该多加挖掘、利用,毕竟那才是从我们自己的土壤中长出来的经验和财富。而且,我们也该认识到,所谓“沃土”,并不是什么都准备好,好事才可能发生。我们完全可以一边做,一边完善。就像中国历史上,一些大师很受认可,大家慢慢就会让自己的子女跟着这个师傅学,也会很有出息。这样的现象多了,土壤就会好起来,这是一个相伴相随的过程。

   由这一点可以看到,虽然我们现在对工匠精神的讨论很热烈,但对精英教育的认同,对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的认同,仍在社会舆论中占有主导地位。如果这种风气没有松动,职业教育仍将是一种被动的选择,甚至是一种“最后的选择”。当然,对于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而言,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让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只有这一点站稳脚跟了,职业教育才能具有吸引力。

   对此,有个做法很值得借鉴,那就是搭建一个国家资格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既有我们的学历学位,也有我们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然后在职业资格和学历学位之间,有一个等值的关系。于是人们一看就知道,拿到了怎样的职业资格证书,相当于拿到了本科、硕士学位。这对于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的认定和尊重有积极意义。

   在这方面,澳大利亚和英国做得很好。他们做得更细致的地方在于,会把职业资格证书同劳动市场上的薪酬挂钩,给出一个权威的参考坐标。有了这样一个框架,精英教育也好、职业教育也好,在评价体系上都能有据可依,也确保了职人能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但凡对自己有要求的职人,都需要尊严和体面的生活。而但凡能够具备工匠精神,已经属于自我实现。如果他们连基本的温饱都没有,自我实现就成了一句空谈。

   要让更多工匠中的大师涌现,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只讲奉献、不问收获。要求他们无私,甚至牺牲个人的家庭生活和健康。在如今这个时代,给予技术技能人才应有的尊重和体面、合理的制度、良好的舆论环境,真的非常重要。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委员会理事。本报记者柳森采访整理。)

【纠错】 [责任编辑: 冯文雅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89706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