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亚:云端上的“大国工匠”
乘坐施工电梯,从地面升至410米高空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正在施工的92层施工平台大概25分钟,上下往返一趟需要将近1个小时,每天项目经理方振亚仅仅是花在电梯上的时间就将近4小时。
从戴上印有中国建筑标识的安全帽的那一刻起,至今已是25个春秋。25年,在这漫长的时光里,方振亚始终坚守在项目施工一线,赋予“工匠精神”更“高”的时代内涵。日前,记者来到苏州金鸡湖畔,走近了这位云端上的“工匠”。
“铆”在一线
如果在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华东大区设一个“点匠台”,那么方振亚一定是被点“匠”频率最高的那一位,尤其遇到重点难点工程或项目施工碰到难题时。
上海平安金融大厦、上海盛大金融中心、无锡第一高楼无锡国际金融中心、江苏第一高楼苏州国际金融中心……伴随这些城市地标大厦不断落成,方振亚几乎把所有钢结构施工的工序全部做了个遍,自己也从一名技术员成长为技术总工程师、项目生产经理,最终成为金牌项目负责人。
很多人说,施工项目交给老方,很踏实。作为专家,方振亚仍坚持“铆”在一线,现场检查指导,确保钢结构施工的每个焊缝严实到位,每个安全隐患整改到位;项目编制的每一份施工方案,他逐字推敲。
与他共事过的人说,遇到施工问题他很较真——从不肯放过每一个细小的问题,构件拼装不允许一点点错位,焊缝成型不允许一点点外观或质量问题,精益求精。25年来,他做过的项目,从未出现过质量问题或安全事故。
论资历,方振亚完全可卸下重担,去做机关高层管理人员。但是,施工一线需要让人放心的急先锋,他便服从组织安排坚守一线。他坦言自己也习惯了在施工现场与技术打交道,与工人打交道。通过开展技术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他锤炼出了一种纯粹的“工匠精神”。
有困难找老方
方振亚的徒弟很多都已经是项目经理或者项目总工。当他们在遇到难题时,仍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有问题,找老方”。
中建钢构华东大区技术部经理于吉圣说,老方的脑子像一台电脑,存着施工项目的立体模型,好点子从他脑子里蹦出来像他的语速一样快。
2009年,上海竹园2—9—1地块项目为了确保赶上上海世博会,工期从5个月缩短为3个月,施工时间极为紧张;与此同时,担任项目经理的方振亚和团队研究发现,总包单位提出的“扒杆吊装”施工方案在上海市中心被禁止。
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方振亚另辟蹊径,大胆提出用机械吊装法。经过多次模拟测试和反复论证,该方案被证明切实可行,并通过专家评审。
然而,尽管技术层面的拦路虎解决了,工期却依然严峻。来不及高兴,老方就带领着项目团队一头扎进工地,日夜细化新方案、现场调度。项目顺利完工时,竟然比原计划还提早了一个月,让参与施工的各方都心悦诚服。
担任上海盛大金融中心项目经理期间,方振亚发现原来项目使用的拼装平台太过笨重,不便于施工,便带着项目成员自主研发了一种简易式拼装平台,并投入使用。该发明不仅优化了现场施工,还最终荣获国家专利。
“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方振亚书柜里堆满了各种证书:全国优秀焊接工程一等奖、上海市金钢奖特等奖、全国建筑业企业优秀项目经理、全国优秀建造师、上海市工程建设质量诚信项目经理、六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当被旁人介绍为中建钢构华东大区的金牌项目经理时,方振亚也只是淡淡地说:“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上班时间比较长而已。”
金鸡湖畔,高耸入云的是正在施工中的苏州国际金融中心。在方振亚的带领下,跨越复杂顶模体系伸臂桁架节点吊装、控制变形及焊接难度大的江苏省首例钢板墙施工等技术难题都被一一攻克。去年,方振亚还将MINI焊接机器人引入苏州国际金融中心项目试用。在汗水浇灌下,这座以核心筒+剪力墙为主结构的超级大楼正向着450米的云端快速生长。(文·刘学东 周梦兰 本报记者 滕继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