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起义“红三连”:转型突击打造新质战斗力
新华社北京10月16日电 题:南昌起义“红三连”:南昌起义“红三连”:转型突击打造新质战斗力
樊永强、田来、尚鹏振
陆军第65集团军某摩步旅“红三连”诞生于八一南昌起义的烽火中,是我党最早掌握的武装力量之一,战争年代曾被授予“势如破竹模范连”荣誉称号,组建以来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2次、二等功17次、三等功15次,铸就了“忠诚、善战、顽强”的连魂。
近年来,“红三连”站在改革强军潮头,依托新型步兵突击装备试训论证,积极探索传统步兵转型之路,打造新质作战能力,为新型陆军建设提供了重要示范。
传统步兵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一场演习失利引发了一场震动。
2011年7月,一场实兵对抗演习在某塞北古战场打响。担负穿插打击任务的三连官兵,发扬勇猛善战的传统,不到半小时就突破“敌”3道封锁线,摧毁4个装甲目标。
就在官兵准备再次冲锋时,演习导演部发来通报:红方穿插分队全部阵亡,营指挥所遭毁灭性打击。
从南昌起义中诞生以来,三连历经大小战斗千余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屡建奇功,“大破天镇”“首破三八线”等经典战例数不胜数。
1950年12月,在抗美援朝攻击华岳山的战斗中,连队官兵前赴后继向敌守军发起冲锋,趟过雷场、迎着机枪突破敌人道道封锁。六班连续攻克敌5处暗堡,被授予“连克五堡无一伤亡”光荣称号。
“我们不能让先辈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掉棒。”演习结束后,两顿饭没动筷子的官兵在时任连长崔现辉带领下进行复盘推演。
究竟败在哪?原来,蓝方凭借先进的侦察设备掌握了他们的行踪,并对他们进行了炮火覆盖;营指挥所也被蓝军一支潜伏的特战小分队一举“端掉”。
“军人仅靠刺刀见红、敢打敢冲的血性已无法适应现代战场。”切肤之痛让首尝失败之味的三连官兵认识到:未来信息化战场,不掌握先进的作战理念,离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有可能冲得越猛败得越惨。
恰在此时,总部赋予三连所在单位新型步兵作战力量建设先行探索任务,2013年又正式将其确定为试点单位,在历次任务中打头阵的三连成为步兵转型发展的“开路先锋”。
新型步兵在摸索中初见雏形
从50余万字的加改装论证报告获得通过到近百车的车载信息系统联调联试完成,再到上万次武器系统效能检验获得肯定……
不到两年时间,三连和兄弟连队官兵的试训成果令总部领导连连点头。
喜悦的背后蕴含着艰辛的付出。2011年9月12日,这是三连上士杨强难以忘记的日子。这天,正在训练场组训的杨强接到通知,让他代表连队去“迎娶”梦寐以求的新装备。
一路上还乐得合不拢嘴的“迎亲队伍”,见到新装备顿时一片沉寂:除了两台军用越野车,再无其他。
“武器系统呢?指控系统呢?定位导航系统呢……”围着两台“空壳子”转了一圈,官兵们面面相觑。
在场的旅领导道出原委:装备还未定型,车载信息化设备如何安装,火器配备种类数量等,都还没有确定,需要官兵与装备厂家一道试训论证后提出方案,总部验收后再定型。
“一无人才、二无教材”的试训转型,把全连官兵逼上了一条重塑之路。
白天围着越野车展开操练,晚上加班加点学习理论成为三连官兵的常态。当年,连队80%的官兵主动放弃或缩短休假,6名同志推迟婚期,全连上下拧成一股绳。
“仅登车、下车这一个动作就要重复成百上千次!”“红三连”所在的一营营长崔现辉说,一组组乘员定位、武器搭载、弹药携行等研究课题的科学数据,都是在血肉之躯与坚硬钢铁的一次次激烈碰撞中换取的。
2014年,他们更是百车万里,历经5个月时间,转战8省市42个县,完成了情报侦察、指挥控制、火力打击等5大类70项试验内容,采集数据近3万个,全面检验了各项系统的试用效能,一个新型步兵分队初见雏形。
战场磨砺让新质战斗力发挥威力
新型步兵到底新在哪?
旅长佘建旺介绍说,与传统步兵相比,新型步兵机动性更强,新式突击车时速可超百公里;火力更猛,增加了狙击枪、单兵火箭等近10种火器;信息融合能力今非昔比,增加了无人机、指挥信息系统等大批信息化装备……
新型步兵分队应该打什么仗?怎么打仗?
战场检验,理论先行。他们按照“机动作战、立体攻防”的思路,追踪前沿军事理论、研究创新战法,摸索出《新型突击步兵分队作战运用研究》,创新8种战法。今年以来,他们又将攻关重点锁定在陆空协同中新型步兵力量运用等重点课题。
三年磨一剑,锋芒已显露。新型步兵的战斗力在不断探索中水涨船高。
今年7月,一场营对抗演习,让全旅官兵见识了新型步兵的威力:全域快速投送,火力动态重组,命中精度平均达95%,最终以不到30%的伤亡代价占领了蓝军阵地。
据连长刘立敏介绍,他们跳出传统打法的禁锢,研究创新了纵深破袭、快速夺控等战法,3个回合的实兵对抗次次完胜对手,打得对手心服口服。在场观摩的上级领导称赞道:“打出来新装备的威力,打出了红军连队的作风,颇有现代战争的味道!”
“转型发展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旅政委李晓斌说,“红三连”这支英雄连队有着敢啃硬骨头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攻坚克难的执着精神,作为轻型高机动部队建设的“吃螃蟹”第一人,他们完全有能力为陆军转型发展探路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