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日本人在南京:我还在,证明这里有人需要我
2017-01-18 07:41:21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包袱里的棉花

  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办公楼的会议室里,有一幅用印象派手法创作的紫色和平草的画作。

  馆长张建军指着这幅画对记者说,在距离这幅画不到两百米的地方,就是埋葬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万人坑”。

  “看到和平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过去。”他说。

  这位现任的“30万遇难同胞的守灵人”,把历史问题比作是挂在中日两国民众身上的包袱。“这个包袱平时没有重量感,因为里面装满了棉花,但真到要水的时候,这个包袱会变得越来越沉。”

  张建军的一本书里夹着一个空信封。封面既没有署名,里面也没有信件。

  那是退休的日本教授村冈崇光在参观完纪念馆后交给他的。里面是他受邀在南京大学做讲座时的讲课费,捐给了纪念馆。

  村冈崇光后来在写给纪念馆的信中说:“我不能接受从被我的同胞伤害过的地方得到的回馈,哪怕是给我一块钱都不行。”

  那次是他第二次来参观纪念馆。如潮的参观者随着那段历史“顺流而下”,年近80岁的村冈崇光,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或者稍长一些的中国参观者时,却“不敢面对和直视他们”。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出口前,有一位年老受害者的雕像,眼睛不停地流泪,说明词是“请为她拭去眼泪”。村冈崇光在她面前静立了几分钟,拿起手绢轻轻擦拭着塑像的脸庞。

  他在信中还写道:“对于我而言,南京有特别的意义。曾任航空参谋陆军中佐的先父村冈良江1938年上半年奉命移驻南京。”

  来为先辈赎罪的日本人还有很多。多年前,纪念馆曾经还有一位日本志愿者,也是为父亲而来。

  她时常坐在讲解员办公室的拐角上,在一个台灯下默默写字。一本厚厚的记事本上,全都是纪念馆墙上悬挂的讲解词的日文翻译。

  她身材瘦小,眼眉呈下弦月的形状,一头整齐的短发像灰白的石膏塑成。脖子上始终挂着一张“国际志愿者服务证”,小挎包里随身装着记事本。

  她视力不佳,在看讲解词的时候,需要尽力将半个身子前倾,脸几乎贴到展板上。那些解说词需要讲解两个小时,她从每一块展板上面一一抄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它们重新组织起来。展板上的日语大都是由中国人翻译而成,她希望用更地道的日语来讲述这些故事。

  这位60多岁的老人叫黑田薰,来自大阪,她在纪念馆附近的宾馆里租了一个小房间,平时就在纪念馆里为日本参观者提供讲解服务。

  周一休馆,她就去南京的不同角落寻找拉贝故居、北极阁遇难同胞纪念碑等二战遗迹。她不懂中文,但总能碰到给她带路的中国人,有人会送给她胸花作为礼物。

  离开后,她在给纪念馆的一封信中写道,“我所做的事情可能还远远不够,但哪怕一点微薄之力,我也要怀着对南京的热爱,在日本不断大声呼吁,不断地将历史传承下去。”

  她的父亲,也曾是侵华日军。

  这些年,到纪念馆参观的日本人难以统计。他们的出现常常悄无声息,不向任何人打招呼,不与任何人交谈。在他们中几乎达成了一个共识——“绝对不能说日语”。

  他们只是默默观看,默默离开。

  只有在日本生活过多年的工作人员,能够从他们的发型和穿着上,发现一些端倪,彼此心照不宣。

  对于纪念馆的秘书而言,带日本友好人士参观纪念馆,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难题不是语言,而是周围参观者的目光。

  如果发现有国人长时间停驻、观察,秘书往往会上前打招呼,告诉他们,这些日本人是“正视历史”的。

  但也碰上过有人控制不住情绪,丢下一句“日本人就应该来好好看看”。但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故事发生。

  馆长张建军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时至今日,我们究竟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铭记那段历史? “1937年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了80年,三代人过去了,到了再反思的时候了。”

  他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个纪念馆里走一遍。尽管如此,他说就连自己有时候“心里也会起波动”。

  “当前大屠杀纪念馆主要部分建成于2007年,当时强调的主题是人类‘浩劫’。10年后,纪念馆主题或许从‘浩劫’转向为‘记忆’。‘浩劫’有一种情绪,罪恶事件本身就能引发一种情绪。但记忆是一种冷静的回顾和反思,我们谈爱国不能再用头脑发热的方式,而是思考怎么团结和自强。”

  他说,那些战争的受害者,比如曾经的慰安妇,都是因为国家贫弱,而为国受难。而“尊重、帮助、补偿那些因为国弱而‘吃了苦’‘受了难’‘丢了命’的人,这就是一种铭记。”

  在他看来,“砸日本车”“抵制日货”“在网上骂日本人”都不是铭记历史的方式。“真正的铭记是我们比别人过得好、比别人更有素养、在各自领域比别人做出更好的业绩。”

  张建军说这些话时,语调沉重而缓慢。

  游过那片水域

  每当有新生入学,石川果林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学日语?

  以前的学生都会说,是父母让我们学的,方便找工作。现在的学生说得较多的是喜欢动漫,想听懂。

  问这个问题的并不只有她。不过在她看来,意图却不同:“我的出发点是学习的动力和发展方向,而有人的意思是‘你为什么学这种敌人的语言’。”

  当她从日语课堂上走出,就一下子淹没在南京的人潮中。她拥有中国妈妈共同的烦恼:抱怨孩子压力太大,每天都在写作业。“应该像日本的小学生一样,放学就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去锻炼身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闹矛盾,把对方给咬了,她拎着水果登门道歉。

  只有在上日语课和跟孩子用日语对话时,才能找到她日本人的特质。她的中文阅读有些吃力,辅导孩子做一年级的数学应用题都十分费劲。哪怕题目是“下列哪些是大于10的偶数”,有时她读完一遍也看不懂题目。

  三个孩子中,她最担心内向的老二。有一次在饭桌上,石川果林随意问了老二:“在学校有没有人欺负你啊,说你妈妈‘小日本’‘日本鬼子’?”儿子的回答是:“只有我们班一个老师常会讲这种话。”

  她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假的?”儿子笑着给了她一个肯定的答复。她愣了一下,自言自语了一句“我的肝啊”。

  她意识到自己孩子身上内在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日本人;既是中国人,也是日本人。

  “如果哪一天我的孩子问我历史的真相是什么时,我真的无法回答。真相只能自己去寻找。”她说,这是他们需要承受的压力。

  她希望孩子们以后能够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工作两年,再来思考这些问题。

  2017年元旦,兔泽和广回了一趟大阪,这是他来中国24年后,第一次回家“过年”,他感叹大阪没有以前人多,也没有人穿和服“过年”了,不如中国热闹。

  他回家看日本的新闻,会格外注意与中国有关的言论。就个人感受而言,他认为自己听到的“中日要搞好关系,亚洲一定要团结”的呼声越来越多。“以后中日肯定会越走越近。”

  他看到大阪的地下通道发达得像建了一个地下城市,不由得想起了南京,“南京新街口的世贸到中央商城直线距离不过100多米,却要上上下下过地道,打通不就好了吗?”

  可过完“年”,3天后他又回到了南京。他说他离不开南京。

  “人的存在是因为世界还需要他,而我还在南京,证明这里有人需要我。”在南京,他每天24小时开着手机,总会有在南京的日本人因为生病需要他推荐医生,因为发生纠纷需要他出面调停,或是因为签证到期半夜打电话求助。

  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到达南京的日子——1993年3月10日。

  坐了一夜火车,他从南京站走出,打量了一眼这个城市:蓝天白云,阳光映射在“金陵明珠”——玄武湖上。

  他拿出一张地图,发现目的地在湖的另一头。当时,一句中文都不会的他,用日语在心中自嘲:“难道我要游过去吗?(记者 兰天鸣)

   上一页 1 2  

+1
【纠错】 责任编辑: 张明宇 聂晨静
相关新闻
  • 中日专家学者在奈良共话鉴真精神
    “鉴真精神与中日文化交流”研讨会22日在日本奈良百年会馆举行,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共同探讨鉴真精神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和价值。
    2016-12-22 20:00:55
  • 综述:中古友谊历久弥坚 双边关系迈向多元
    中国人民沉痛悼念卡斯特罗的逝世,体现出中国高度重视中古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与两国间友好关系,而高度政治互信是中古两国友好关系的重要体现。
    2016-12-03 04:47:23
  • 中日签署备忘录进一步加强旅游交流与合作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24日在东京与日本国土交通大臣石井启一举行会谈,双方就增进旅游合作、扩大双向往来规模等议题交换了意见,并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与日本国国土交通省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交流与合作的谅解备忘录》。
    2016-11-25 18:10:43
新闻评论
    北京降雪
    北京降雪
    “95后”糖艺师的“甜蜜”事业
    “95后”糖艺师的“甜蜜”事业
    墨西哥校园枪击事件致1死4伤
    墨西哥校园枪击事件致1死4伤
    冷空气来袭 北京部分地区降小雪
    冷空气来袭 北京部分地区降小雪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0331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