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上海:老城隍庙里的“留守一族”
2017-01-29 20:27:09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上海1月29日电 题:上海:老城隍庙里的“留守一族”

  新华社记者潘清

  和以往的新春长假一样,上海老城隍庙成为中外游客在现代都市里寻找“年味”的最好去处。“留守”在这里的民间手工艺者,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刘刚:等待欣赏指掌书画的有缘人

  以指勾勒,用掌渲染,一幅精致灵动的山水画跃然纸上。来自江西萍乡的指掌书画艺人刘刚以手代笔,为南来北往的游客表演着这门绝技。

  指掌书画始于盛唐、兴于清代,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日渐式微。今年40岁的刘刚却对此情有独钟。

  13年前来到上海,刘刚成为老城隍庙20多位民间艺术表演群体中的一员。此后的每个新春佳节,他都会“留守”在这里,今年也不例外。中国人最看重的年夜饭,刘刚也没能跟尚在家乡的妻子和一双儿女一起吃。

  春节是老城隍庙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可刘刚的表演台前仍是看的多,买的少。一个上午,他总共卖出三幅作品。

  刘刚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冷清。在他看来,这些精心绘制的作品并非浮躁的商品,而是拥有丰富内涵的艺术品,自会有喜爱指掌书画的人来带走它们。

  刘刚告诉记者,新春长假过后自己会回到老家和亲人团聚,补偿一下没和妻儿一起过年的遗憾。然后他会再回到上海,守着表演台,继续等待懂得欣赏这一小众艺术的有缘人。

  高山川:为普通人留下多彩瞬间

  一把剪刀、一张黑色卡纸,加上一双灵巧的手。短短三五分钟时间,就能“变出”一幅惟妙惟肖的剪影。这让高山川的艺术剪影表演台前人流不断。

  今年60岁的高山川来自甘肃,在上海已生活36年。年轻时,爱好绘画的他迷上了剪影,并将此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

  因为身处老城隍庙这个闻名中外的地方,高山川的顾客里包括了许多文体明星、商界名人。但更多的时候,表演台前坐着的是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年轻的情侣,天真的孩童,或是对剪影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老外。

  和孤身在异乡打拼的刘刚不同,高山川早已在这座城市安家。虽然整个春节他都要在老城隍庙里表演,但晚上能和家人一起度过。

  令他感到有些无奈的是,两个儿子都不愿子承父业。自己早年收过不少徒弟,眼下也都一个个转了行。

  “用剪刀剪个纸人不难,要表现出每个人的特点和神韵却不容易。我剪了一辈子,也觉得技艺还不过关。”高山川对记者说,步入花甲之年的自己还没打算退休,希望在有生之年用剪刀为更多普通人留下多彩瞬间。

  周誉坤:沉浸在微雕的世界里

  几乎每个经过周誉坤表演台的游客,都会拿起精巧的放大镜,观看镌刻在珍珠或者米粒上的古诗词、佛经,然后由衷地发出惊叹。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特艺委员会会员,今年56岁的周誉坤以微雕著称。他曾在一根长2.6厘米的人发上手刻“诗篇二十三篇”共157个正楷字,改写此前由他自己保持的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记者见到周誉坤时,他正沉浸在微雕的世界里。

  来自上海的冯女士请周誉坤为自己的两个孩子制作牛骨微雕生肖画。“微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不仅有文化价值,也有收藏价值。”冯女士说,希望年幼的孩子能喜欢并珍藏这份独特的新年礼物。

  从篆刻书法到陶泥乐器,从内画到皮影,从香袋到中国结……鸡年新春,还有很多民间手工艺者和刘刚、高山川、周誉坤一样,在上海老城隍庙“留守”,用自己的精湛手艺为人们的新年添上一份欣喜。

+1
【纠错】 责任编辑: 汪亚
相关新闻
新闻评论
    除夕夜,他们和“飞豹”一起为祖国守岁
    除夕夜,他们和“飞豹”一起为祖国守岁
    火树银花闹新春
    火树银花闹新春
    神气又神奇!考古专家带你看文物里的“萌”鸡
    神气又神奇!考古专家带你看文物里的“萌”鸡
    南非华人举行盛大烟火表演庆祝新春佳节
    南非华人举行盛大烟火表演庆祝新春佳节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4112039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