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永远的红军
2017-08-29 08:56:37 来源: 新华社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新华社南昌8月29日电 题:永远的红军

  新华社记者 陈建华、胡锦武、余贤红、李天启

  101岁的红军失散人员陈振华在江西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缅怀与自己一同参加红军、已经牺牲的哥哥(6月5日摄)。新华社发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年龄最小的95岁,最大的已经107岁。

  这是一群不老的传奇:他们身上,有对死生的坦然无畏,对信仰的坚定纯粹,对生活的乐观豁达……

  他们,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红军。

  在江西赣南,记者寻访了十多位健在的老红军、红军失散人员和老苏区干部。在和他们对话时,我们感受到跨越时空的精神之源、历久弥新的人格力量。

  “红军是我们大恩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心灵深处的红色记忆

  这是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98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廖月英(5月10日摄)。廖月英是赣州市宁都县蔡江乡罗坑村人,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932年,年仅12岁的她跟随哥哥参加了红军,专门负责给大山里的游击队送信。新华社发

  98岁的红军失散人员廖月英已卧病在床多年。在赣南大山深处生活了一辈子的她,听闻有人来采访她当红军的事,愣是在儿子儿媳搀扶下爬了起来,精神出奇的好。

  廖月英是赣州市宁都县蔡江乡罗坑村人,2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1932年,年仅12岁的她跟随哥哥参加了红军,专门负责给大山里的游击队送信。

  “山里有豺狼、野猪,我就拿棍子东敲一下、西敲一下。为了躲避敌人搜查,我还把信藏在牛粪下。后来,部队对我进行过嘉奖。”老人注目远方,高兴地向我们述说着。

  老人说,她爷爷是游击队员,外公在长征中牺牲,在自己生完小孩不久,丈夫也去参加了革命,后来也杳无音讯。

  “这可能是母亲唯一还清楚的记忆了。”廖月英73岁的儿子龚发富说,老人年事已高,时而清醒时而糊涂,大多数事都没了记忆,唯独当红军的事念念不忘。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10.8万人。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是什么使他们那样地战斗?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如是问道。

  在赣县南塘镇石院村,我们见到了102岁的钟祖鉊。苏区时期,村里16位钟氏同宗兄弟结伴参加红军,13位成为烈士并绝户,最后回来了3位,至今仍健在的只有钟祖鉊。

  80多年来,每天起床后钟祖鉊做的第一件事,是拄着拐杖从卧室走到厅堂,向挂在墙上的毛泽东主席画像行军礼。

  “红军是我们的大恩人,当兵就要当红军。”土地革命时期,钟祖鉊一家没有饭吃,只得靠租田谋生,是红军来了才有地可耕。为了支援革命,钟氏兄弟踊跃参军。

  钟祖鉊的亲哥哥在1931年8月的兴国老营盘战斗中牺牲,他自己的双耳则在敌机轰炸中相继被弹片击伤。长征途中,钟祖鉊因为一场大病被送回了家。

  “当时,我死活不愿离开!指导员说,小鬼别伤心,病好了再来找我们。”钟祖鉊回忆说,当时他病情越来越严重,高烧不退,指导员就叫人把他送了回来。

  回忆到动情处,钟祖鉊情不自禁唱起苏区时期在瑞金学的《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夕阳里,钟祖鉊耳后那两道疤痕分外醒目。

  在赣南,像廖月英、钟祖鉊这样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革命之初可能只是为了朴素的愿望,但在斗争中逐渐变成了坚定自觉的革命者。”长期关注老红军群体的赣州市作协常务副主席卜利民说。

  “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了自己曾是红军战士”——永不磨灭的红色信仰

  今年101岁的刘光登是赣县江口镇旱塘村3组村民。1933年3月,刘光登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11月,刘光登在宁都因患疟疾在医院治病,与部队失散后返回家中。

  记者见到他时,刘光登依然精神矍铄,胸前挂着的一枚纪念章醒目锃亮。儿媳妇罗新兰告诉记者,去年,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给老红军们颁发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他视若珍宝,每天佩戴在身,时刻不离,还常常放在手中抚摸。

  轻抚着纪念章,刘光登娓娓道来,向记者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

  “当红军,就不怕死。”刘光登老人说,红军经常3个人共用一把枪,拿着梭镖上战场,枪炮声一响,敌人的飞机就来炸,可他们一点都不害怕。

  “准备!瞄准!放!”谈到动情处,老人激动地站起身来,在院子里做起跨入战壕、举枪瞄准等战术动作。“我时刻提醒自己,不能忘了自己曾是红军战士。”刘光登说。

  “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一首《当兵就要当红军》,刘光登已经唱了80多年。他依然记得,部队上操下操的时候就会唱这首歌。

  虽然从军经历只有短短的8个多月时间,但是,这段经历却影响了他的一生。1957年至1966年,刘光登担任旱塘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克己奉公,带领村民兴办了林场、麻场、榨油场、床场、鸡场等集体经济。

  1962年,连续几天的暴雨,章贡水库(现旱塘水库)的蓄水量达到临界点,塞住水库涵洞的塞子却因水中阻力过大拔不起来,无法泄洪。水库眼看着就要被冲垮了,刘光登二话不说,直接潜入水底,用双手将塞子拔起,成功化解了险情。

  “就跟当红军时一样,我拔塞子时也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刘光登说,作为一名老红军、一名共产党员,什么时候都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由于年事已高,刘光登已不记得自己的出生年月。但当记者问起他入党的日子时,刘光登却不假思索地说:“我是1954年10月7日入的党。”

  那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是一份矢志不渝的初心。

  在于都县小溪乡高石村,99岁的苏区老干部罗长生兄弟4人当红军,2人在战场牺牲。罗长生说:“当兵就不要怕死,为了国家做好事,我不后悔。”

  罗长生从小家贫,12岁时在小溪桥附近偶然看见几个红军,就跟着去参加了红军。在部队,罗长生负责抬担架运送伤员,后来还到兵工厂磨刀具。长征前夕,红军部队考虑到他年纪尚小,便让他返乡回家。

  多年过后,罗长生仍然能准确地说出红军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罗长生依然清晰地记得部队的规定,第一次犯错还可以原谅,第二次再犯就要拉出去枪毙。

  “红军的纪律就是铁律,任何人都不能犯。”罗长生说,正是这种秋毫无犯的纪律,使红军有别于白军,红军经过之处,人们都以能当上红军为豪。

  “好好做事学好样”——永不落幕的红色追寻

  7月底,记者曾来到兴国县长冈乡。那时,98岁的老红军钟发镇因病卧床,已经整整一周没能下地。记者近日得知,老人已经与世长辞。

  钟发镇12岁参军成为红军医院的预备卫生兵,长征出发时只有14岁。曾担任过李先念同志译电员的钟发镇平时最爱跟人讲的,就是长征途中译电报的经历。

  一直在照料他的儿媳妇李三凤说,辞世前钟发镇身体每况愈下,多数时间都在昏睡中度过。“有一次清醒过来,公公还把儿子孙子都叫了过来,说自己‘命不长了’,要他们以后好好做事学‘好样’,别学‘坏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罗长生曾在生产队负责保管粮油,虽然家里一贫如洗,吃饭都成问题,却从来没有借机会占公家便宜。有人说他是“大傻子”,他自己却回答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自力更生,不能向组织要这要那,更不能做愧对党的事。”

  于都县民政局副局长潘连发说,每次春节走访慰问老红军时,老人们最常说的话就是“没有困难,谢谢组织关心”。

  居功不骄,感恩奋进,老人们的高风亮节影响了一代代后人。

  廖月英唯一的儿子龚发富曾是村里的贫困户,2006年以来,他从2头猪开始养起,自力更生,到2015年最终成功脱贫。现在龚发富家里不仅养着130多头猪,还盖起了两层楼房。“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勤奋做事才有饭吃,母亲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龚发富说。

  “红军后代这个称呼时刻提醒我,绝不能坏了红军的名声和形象。”刘光登的儿子刘大亮说,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自己在1976年高三一毕业就报名参了军。“父亲经常告诉我,做什么事都要廉洁本分,不要浪费了现在的好日子。”

  在这些老红军的后人当中,虽然没有当大官的,也鲜见发大财的,但是,他们接续了父辈们的光荣传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个个都是“好样”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健在的赣南籍老红军仅60余人。为此,赣州市今年4月份启动“最后的红军”口述史抢救性记录工程,力求通过影像、文字等方式,对赣南籍老红军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留存后世。

  这是一次“与时间赛跑”的“红色追寻”,更是站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起点上,传承红军精神的“再出发”。

  “他们的时间不是以年来计算,而是以小时来计算的。”长期关注报道老红军的赣南日报社记者谢东琳说,她5年前曾经采访了20多位老红军,但目前健在的只剩下两三位了。

  岁月不居。尽管他们已经韶华不再,尽管他们或将随时和我们别离,但是,纪念而非忘却这个血液里浸润着忠诚和信仰的群体,我们就能从岁月的年轮里,找寻历史的遵循,汲取前行的力量。

  赣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雪梅说:“只有传承好呵护好那些走得再远也不能忘却的‘初心’,才能在红军先辈们为之浴血奋斗的红土地上,更好地扛起我们这代人的担当。”

  永远的回声!军旅摄影家用光影记录90位健在老红军

  记者手记:夜宿红军墓前,感悟跨越时空的选择

 

+1
【纠错】 责任编辑: 陈熹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韩国:中秋返乡 一票难求
    韩国:中秋返乡 一票难求
    探访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
    探访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
    【全运会·多棱镜】和爸爸一起领奖
    【全运会·多棱镜】和爸爸一起领奖
    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8月31日启用
    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8月31日启用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3112155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