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正文
好钢需要锻造开刃 七成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
2017-12-09 07:38:45 来源: 光明日报
关注新华网
微博
Qzone
评论
图集

  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职业生涯如何更有获得感

  基层是社会财富创造的前沿阵地,是落实国策、改善民生的最终环节,也是高校毕业生实现价值、施展才华的熔炉与舞台。近年来,国家大力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关注基层、选择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应如何在基层干实干好?如何进一步提升基层就业大学生的获得感?

  七成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8届硕士毕业生小杨找工作时发现,去偏远地区、基层单位的同学越来越多。

  “听老师说,以前报名去西部地区的同学很少,有时招的人数比报的人数还多。但今年感觉竞争更为激烈,毕业生要通过笔试、面试层层筛选才能进入候选环节。”小杨说。

  据北京大学公布的数据显示,该校每年去西部及东北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年均增长10%以上,2017届的毕业生中,这个数字达到450人。

  不仅是北大,其他高校愿意并努力扎根基层、扎根偏远地区的毕业生也越来越多。

  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毕业的赵尧,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员,在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志愿服务两年后,于2015年6月通过考核,留在西藏工作。

  赵尧喜欢围棋,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孩子们提高围棋的水平,“有很多学生来学,其中包括一些藏族的学生”。孩子们的主动加入,让赵尧感觉很兴奋。他认真地教,还跟他们讲自己学围棋的经历。“在2015年学校组织的围棋大赛上,参赛者有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这在西藏地区是绝无仅有的。”赵尧很有成就感地说,“其实,在偏远地区、基层工作,不是非要舍身干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干,就可以帮助当地人,同时也提高自己。这和在大城市耀眼岗位上的进步比起来,可能是‘低到尘埃’里了,但对于当地人来说很重要。”

  据统计,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有近70%选择到县级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基层单位就业。

  在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分析看来,一方面,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统筹实施大学生村官、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使得基层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总量依然维持在高位状态,同时结构性矛盾突出,适合毕业生的岗位相对不足,尤其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毕业生普遍认为就业竞争激烈,压力较大,因此,“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逐步转化为毕业生理性的思考和选择。

  就职于北京市东城区龙潭街道办事处的小王,2010年大学毕业时通过北京市公务员招考进入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年在基层工作,一个突出的感受是,必须要把群众的事情想得细致周到。因为我们的工作主要是面对基层群众,每天遇到的问题各式各样,每个群众反映的情况也各不相同,都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细致周到、考虑周全,特别锻炼人。”小王说。

  好钢需要锻造开刃

  尽管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愿意到基层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绩,但也有很多大学生到基层后,面临着用非所学、用非所长的尴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一部分毕业生之所以选择到基层工作,主要因为当前就业压力比较大,或是所学专业就业面比较窄,而基层对于专业要求不是很严格。还有人在择业时对基层单位的工作性质、内容、强度等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到了新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环境,进入工作角色较慢,工作效果不突出。

  “很多企业经常跟我反映,大学生起点薪资一直在涨,但我们总是难以招到合适的大学生。”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研究员刘军胜告诉记者,“调研时一些企业跟我说,大学生在简历中写得很好,什么都会,但一面试,连最基本的专业知识都不懂。这当然既有学生在学习期间努力程度的因素,也有我们教育本身的因素,需要通过改革共同扭转。”

  “大学生走出校门,犹如一块上好的钢料,需要靠基层砥砺来开刃,历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器。无论在哪个岗位,大学生都应确立实干的创业观和拼搏的创业精神。”吴江指出,高校毕业生下基层后难找用武之地的情况,也反映出我国高校教育过于学科化、专业化,校内实习流于形式,未发挥其锻炼就业能力并与社会相磨合的应有作用。因此,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同时,建议可以延长实习期或实行弹性学制,让大学生能将所学所知,真正运用于实践中。

  “在基层,任何专业的高校毕业生都有用武之地,关键在于找准定位、发挥所长。”吴江说,“我们在调研中曾发现,有财会专业毕业生帮当地小微企业算账,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借助互联网,帮村民养牛、卖菜,还有土地规划专业毕业生,帮村里完成铁路用地补偿谈判。这些都是高校毕业生在基层发光发热的生动案例。”

  基层需要大学生,大学生也需要基层,两者有机结合能实现双赢。刘军胜认为,基层迫切需求的大学生大致有几类:一是有新思路、勇于和善于创新,到基层就业就是要团结带领普通群众脱贫致富的;二要有一技之长,大学生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至少要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要让基层群众看到你不同于他们自身的地方;三是要有切实放下身段、深入群众的心理准备,这是大学生真正融入百姓生活的前提和基础。

  “与此同时,基层工作也可以在许多方面帮助大学生:一是深入认识和了解国情,大学生最缺的就是了解实际情况,而到基层工作是了解我国社会实际情况的最重要途径;二是锻炼与普通民众交往和为普通民众服务的能力;三是锻炼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来自基层,解决方法也在基层,大学生只有真正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向基层要先进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刘军胜指出。

  让大学生基层就业“有盼头”

  发展空间受限,交流机会有限,薪资收入偏低——这是采访中基层就业毕业生的共同担忧。

  “忙碌和繁杂的工作已成为当前基层年轻干部的工作常态。”2011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的小关通过福建省选调生选拔考试进入乡镇工作。在乡镇工作期间,小关不仅要负责多项工作,还同时兼任党政办、团委、经济工作等,周末也要定期值班。如遇到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时期,如防台防汛、森林防火、重要会议期间,小关必须24小时值班。她坦言:“工作强度大,日常琐碎工作较多,5+2、白+黑是常态。”

  即便是在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中间,也存在着“下得去”以后“流不动”“出不来”的担心。

  “阻碍高校毕业生流向基层的因素主要包括收入差距、就业机会、公共服务水平等。其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是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大中小城市之间、地区及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现在还是有不少高校毕业生,更愿意留在发展空间相对更大、发展机会相对更多、薪资水平相对更高的大中城市。”吴江指出。

  对此,刘军胜建议,应当从基层青年全面发展的角度,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基层工作人员发展政策体系,既要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更要全面做好基层工作人员教育培训、个人发展、福利保障、职级晋升等一系列政策保障。尤其要增强中西部边远落后地区与民族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一方面要不断改善中西部与民族地区的工作生活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创造一些吸引人的就业项目,让大学生感觉到在中西部工作比在大城市工作更有奔头”。

  为此,人社部、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日前联合印发了《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计划主要面向以各种形式在基层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明确提出新录用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或艰苦边远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高定级别工资档次或薪级工资。计划还将基层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人才政策扶持范围,符合条件的提供住房、医疗、子女就读、落户、职称申报等方面配套支持。

  “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国家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每年从基层优秀高校毕业生中遴选5000人左右;各地建立本地后备人才库。”人社部市场司负责人表示,对基层成长后备人才纳入本地青年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予以支持,在干部人才选拔、岗位职务晋升等方面作为重点人选对象,同时各级财政提供适当的培养经费补助。

  此外,《计划》还提出,创新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对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且作出重要贡献的可破格晋升职称等级。对工作条件特别艰苦或岗位职责重、压力大的基层高校毕业生,适时组织交流或轮岗。

  “基层用人单位应该在认真落实鼓励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更加重视大学生长远职业发展,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待遇等方式让表现优秀的大学生得到实惠,让他们看到一个现实且公平的上升通道。”吴江指出,政府还应该在给予用人单位足够自主权的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用人环境,同时加强并优化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就业信息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等手段,畅通人才双向流动通道,让大学生“流得动”“出得来”。

  (记者 邱玥)

+1
【纠错】 责任编辑: 杨婷
新闻评论
加载更多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金光穿洞”
北京“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北京“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浚县古城展新姿
浚县古城展新姿
冬韵西湖
冬韵西湖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208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