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6
疫情防控工作仍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针对防疫消毒等问题,科协牵头、组织相关专业学会专家,并整合“科普中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权威机构防疫科普资源,推出通勤人员防护与清洁消毒防疫指南。
2022-05-16
5月15日,记者从山东科技大学获悉,山东科技大学地科学院地质工程2000级校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陈吉涛博士团队研究发现,3亿年前大气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与现代大体相当。
2022-05-16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曾杰教授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铜—碳化铁界面型催化剂,实现了常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加氢高选择性制备长链烯烃。
2022-05-16
科学家研究了植物在月球上生长的可行性,表明与在地球火山灰中相比,拟南芥植株在月球土壤样本中的生长速度较慢,并表现出更多应激迹象。
2022-05-16
5月15日凌晨1时许,“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从海拔4270米的中科院珠峰站附近发放场地升空。4时40分,浮空艇升空高度达到4762米,创造了海拔9032米的大气科学观测世界纪录。
2022-05-15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行星环境与演化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利用“祝融号”火星车获取的短波红外光谱和导航地形相机数据,发现了火星近期的水活动迹象。
2022-05-13
13日,2022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揭晓。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等10位科技工作者当选。
2022-05-13
为充分发挥国家大科学装置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作用、服务科技工作者开展青少年科普、激发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创新精神,近日,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主办的2022年“科创筑梦”青少年FAST观测方案征集活动正式启动。
2022-05-13
明明没有感冒,你却一直流鼻涕、打喷嚏?你可能患上了花粉症。什么是花粉症,什么样的花粉容易引起过敏?花粉症患者如何度过花粉季?让我们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
2022-05-13
5月12日晨,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暴雨橙色预警,这也是我国今年首个暴雨橙色预警信号。当天恰好是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减轻灾害风险,守护美好家园”。气象作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气象预警信号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看呢?
2022-05-13
5月11日,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在海南莺歌海海域完成海底安装,该设备是中国海油牵头实施的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项目的重要部分,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研制迈出关键一步。此次中国海油实施的500米级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应用项目,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成套装备的设计建造和应用能力。
2022-05-13
继2019年人类历史首张黑洞照片发布后,又一张黑洞靓照来了!北京时间5月12日21时07分,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Sgr A*)的首张照片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揭开了面纱。
2022-05-12
10日,中华护理学会5.12国际护士节庆祝大会暨杰出护理工作者颁奖大会以网络直播形式举办。
2022-05-10
想象一下,既能测量你的血糖水平,也知道你是否过量饮酒,还可以在锻炼过程中监测你的肌肉疲劳程度,所有这些都能在佩戴于皮肤上的小设备中完成。
2022-05-10
俄罗斯国立研究型大学莫斯科电子技术学院的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智能降落伞”,可将物资运送到难以到达的地区。
2022-05-10
加拿大研究人员第一次使用液晶制造了一个平面魔法窗,这种透明装置在光线照射时会产生隐藏的图像。
2022-05-09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基于自主加工的激光直写波导,实现了光子偏振态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存储保真度高达99.4±0.6%,显著推进了可集成量子存储器在量子网络中的应用。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和《物理评论快报》上。
2022-05-09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陈宇翱、印娟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首次实现了地球上相距1200公里两个地面站之间的量子态远程传输,向构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和量子通信网络迈出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