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政 国际 港澳 台湾 财经 法治 社会 纪检 体育 科技 军事 文娱 图片 视频 论坛 博客 微博
新华网 > > 正文

俄美欧“暗战”红场阅兵

2015年05月11日 08:57:51 来源: 瞭望

    军事战:大国直接对抗的可能性很小

    许涛:是否会爆发“新冷战”,或者说冷战甚至于“热战”已经爆发?这是个好问题。

    在我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苏联解体后直到今天,冷战也并没有完全结束。因为形式上的冷战结束是以西方集团军事实力对抗和意识形态竞争的“全面胜利”为标志的,这个不平衡的结局大大助长了西方以旧式安全观继续对冷战后国际秩序进行制度安排的自负。苏联虽然解体,但欧洲仍然面对着一个庞大的俄罗斯。以这种安全观来解释,零和游戏还远不会被结束,因为将对手弱化到完全不具备挑战能力才是这种安全观的终级目标。

    由此我们看到,北约、欧盟不向原东欧、苏联地区东扩的承诺很快就被打破,地缘政治上的围堵和价值观外交上的孤立,对不肯就范的俄罗斯继续运用冷战时期的手法弱化。显然,冷战结束了,冷战思维却还一直在继续产生着影响。

    而乌克兰危机就是在这样的零和游戏推动下,以极端的方式对冷战思维形成反弹。俄罗斯被逼进死胡同后做出了绝地反击,其行为反过来招致更加强烈的制裁和孤立,俄与西方的关系因此陷入空前的对立,甚至接近“热战”的边缘。

    盛世良:不过,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冷战时期显然已大不相同,把俄罗斯同西方形容为“新冷战”显得勉强。新冷战既缺乏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意识形态对抗的基础,也缺乏“社会主义大家庭”和“自由世界”两大阵营的后盾,更缺乏华约和北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支撑,摆上台面的是地缘战略利益的对立,地缘经济利益的相异,以及发展模式和软实力的优劣。

    而且,被西方戏称为“冷战2.0版”的此轮对抗,地域虽然限于欧洲东部,至多伸延到欧亚地区,领域却比冷战时期要广得多,涉及军事、外交、政治、经济、人文,手段囊括信息宣传、禁运制裁、能源价格、金融货币、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有人把它说成是“混合战争”,有一定道理。

    张健:那么,从现实的国际关系出发,是否必然引发大国直接军事对抗呢?也不可能。

    一方面,德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不大可能根本改变与俄接触及合作政策。德、意与俄能源及经贸关系紧密,德俄关系甚至被称为特殊关系。默克尔总理尽管态度强硬,指责俄行为不可接受,但仍保留对话空间,默克尔愿意去俄罗斯即是此意。德国仍希望俄罗斯“回头是岸”。法国与俄罗斯传统政治关系也较为密切,且军售问题仍悬而未决。意大利与俄罗斯能源关系也较为紧密,对乌克兰危机的关注主要从可能影响本国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对乌克兰问题本身并不太关心,因而不愿对俄采取强硬措施。西欧国家更愿从长远角度软处理与俄关系,仍寄望以接触促改变,而不是硬对抗。

    另一方面,俄会竭力避免与西方全面对抗。与西方长期的强对抗可能会给俄经济造成严重损害。尽管普京总统目前支持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但随着经济下滑,民众收入和福利水平下降,必然会带来一系列负面的社会问题,甚至可能引发俄自身的“颜色革命”。从主观上看,俄仍视自己为欧洲国家,仍有向西看的较强心结,也较为看重与德法等欧洲国家的传统关系,因而也会尽量寻求与西方及欧洲妥协。

    而美国,已经表态不会与俄发生直接冲突,美国需要的是“可控的混乱”,而不是彻底的混乱。所以,尽管俄与北约剑拔弩张,双方直接发生军事对抗的概率实际极低,“热战”不太可能。

    许涛:但也应指出,尽管各方都不希望“热战”的局面发生,但如果对抗继续加剧,今后在一些敏感点上的局部军事冲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发生。从某种意义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成为冷战后地缘政治博弈的节点,冷战时期的地缘安全观仍在继续主导当代国际关系,这才是最值得人们深思的现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责任编辑: 林杉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34127786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