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习近平主席乌法谈全球治理展现“东方智慧”
新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徐倩 张免)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9日在乌法落下帷幕。习近平主席的“金砖时间”有怎样特别的意义?这次会晤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针对这些问题,新华网专访了复旦大学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教授朱杰进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
2015年7月9日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 7月9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在俄罗斯乌法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俄罗斯总统普京、巴西总统罗塞夫、印度总理莫迪、南非总统祖马出席。这是金砖国家领导人集体合影。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习近平主席9日作了题为《共建伙伴关系 共创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提出构建四大伙伴关系的重要倡议,获得与会国家一致认可。首届金砖国家峰会在俄罗斯举行,六年后的今天,俄罗斯再次举办峰会,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具有怎样特别的意义?
朱杰进认为,这次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主要阐述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如何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首先,习主席回顾了过去六年的金砖合作,金砖国家为何走到一起,做了什么事儿?此前一些西方政界人士和媒体曾认为金砖是一个短暂的现象,或者认为金砖早已褪色。习近平主席此次峰会的讲话,有力回击了西方的论调,认为金砖国家紧密合作,使得国际关系更加民主,全球治理更加完善,世界越来越多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话语权得到提高,务实合作更有行动力,这是金砖机制的重要意义所在。习主席的讲话强调从更加宏大、更加有历史纵深感的全新视角来看待金砖合作,前景相当光明。
其次,习主席讲话的第二部分覆盖了今年乌法峰会的主题,即金砖的伙伴关系,提到了构建四大伙伴关系:世界和平的伙伴关系、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多元文明的伙伴关系及全球经济治理的伙伴关系。我认为,习主席此次提出这几点,有很多新的内涵。
朱杰进说,回顾一个月前召开的七国集团峰会,不难发现七国集团在谈及全球治理时,主要涉及的是乌克兰危机、打击伊斯兰国以及价值观。习主席强调的是目前世界和平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包括恐怖主义、毒品、自然灾害以及部分国家歪曲历史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强调如何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这是一种“东方智慧”。世界上不存在两个价值观和发展道路完全相同的国家。我们过去讲,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尽管想法有差异,但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全球面临的实际问题,来培养互信、和谐相处,这样就打造出了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此次金砖国家峰会,五国聚首乌法,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峰会到底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朱杰进说,此次峰会主要成果有三个。第一,是全球多边规则的制定。此次参会的五个国家都是新兴市场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今年9月和12月将分别召开联合国发展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五国在如何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方面明确了共识。第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召开首次理事会,具有很大的历史意义。正如《乌法宣言》所讲,理事会的召开标志着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正式进入到运营阶段。第三,乌法峰会确定了未来五年金砖国家经济合作的规划,为金砖国家今后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谈到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成立和应急储备机制的启动,陈凤英认为,这是此次峰会最大的成果。陈凤英说,这是从虚到实,从贸易、投资合作,再到金融合作的一种拓展,将夯实金砖国家合作基础,从自身的合作走向新兴市场和全球的合作。朱杰进也认为,这标志着金砖机制从一个对话论坛,演变成一个全方位的合作机制,金砖新开发银行也成为一个新的国际组织。今后,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理念在国际舞台上就不只是说说而已,而是要进行相当多的务实合作。
对金砖国家未来发展的前景,陈凤英表示,起起伏伏是发展的常态,一帆风顺就不是发展了,发展永远是个曲线。金砖国家面临的一个“新常态”,就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这是阶段性的问题,所有国家都面临经济转型,发展模式不再回到从前。她认为,培育好新兴国家自己的市场是当务之急。新兴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比发达国家条件有利的多,外汇储备丰富,还有大量劳动力储备,她对新兴市场的前景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