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王健:沉浸中华文化一辈子的洋人

2016年03月23日 11:27:06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温哥华3月22日电  通讯:王健:沉浸中华文化一辈子的洋人

  新华社记者江亚平

  在加拿大温哥华华人圈里,大概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王健的。他经常出席各种华人社团活动,参加各种文化艺术交流,甚至主持一些文艺节目和电台节目。总之,他露脸的频率很高。而他这张脸,却是一张洋人的脸。

  王健原名简·沃尔斯。他除了脸是“外国的”,可以说其他从各方面看都是“中国的”。能说一口纯正京腔,喜欢读中国古典文学,起居饮食也与中国人无异,还能打一手漂亮快板,用中文说相声。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刚出版了他的新著《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华文化》。

  当我如约来到王健家进行采访时,他刚和夫人李盈参加完一场华人文学社团活动。看得出,今年76岁的他还处于“退而不休”状态,依然在为促进加中两国文化交流作贡献。

  王健1940年出生在美国,在印第安纳大学完成从本科到博士的全部课程。他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东方文化感兴趣,觉得亚洲很古老神秘,并很快就爱上了中华文化。王健的博士专业专攻中国文学发展史,而他的导师就是中国著名文人柳亚子先生的儿子柳无忌。

  王健在印第安纳大学开始教学生涯后不久,位于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系主任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来温哥华教书。1970年4月,当王健来温哥华应聘时,看到大学校园美丽如画、充满诗意,当场就决定把家安在这里,从此成了一名加拿大人。

  王健的教学水平是如此之高,学术成果是如此之丰,短短几年,他就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拿到终身教授席位。1978年,位于温哥华岛的维多利亚大学邀请他去创办亚太研究系并当系主任,喜欢挑战的他欣然前往,很快就把维多利亚大学的亚洲语言文学研究搞得红红火火。

  当他热情高涨地沉浸在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和教学中时,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一个小小的变化。1981年底的一天,他在办公室里接到从首都渥太华外交部打来的一个电话,问他是否有兴趣作为文化参赞到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工作两年?一生都研究中文、热爱中华文化的王健怎么会拒绝这样一个去中国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机会呢?

  王健告诉记者,他在北京的那两年非常忙碌,收获巨大。除了新疆和西藏没去,其他省市他都去过。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和交通尚不发达,中加文化艺术和教育方面的交流才刚起步,王健已深入甘肃和贵州等偏远省份访问。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拜北京市曲艺团的梁厚民为师,学习快板和曲艺,并请中央音乐学院老师来教授古琴和洞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来深化自己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从北京回到温哥华后,他先是在亚太基金会担任常务副会长,随后接受西蒙菲沙大学邀请,创办亚洲研究中心以及“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为加拿大人了解中华文化、促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斐然。

  除教书育人外,他和夫人李盈还从事研究翻译工作,先后出版近10本专著,尤其是把中国的诗歌、寓言和民间传说译成英文在西方出版,对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宝贵贡献。温哥华主流报纸《太阳报》曾评论说,王健在教育方面培养了许多下一代中华文化名家,“对现在汉语越来越重要的国际社会来说,王健教授是一位先驱,在东西方之间建立了无数桥梁”。令王健颇为自豪的是,他是唯一一个曾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和西蒙菲沙大学3所高校都获得过终身教授席位的教育家。

  王健2006年从西蒙菲沙大学退休后,依然经常去中国访问,关心中国发展,并对中国的进步赞不绝口。当记者询问他如何看待西方对中国存在误解和偏见时,这个慈祥又温和的老人哈哈一笑说,西方对中国崛起的担心和误解是必然的,但却是不必要的。

  “欧美等西方国家一直希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开放市场,走自由经济道路,增加出口和改善人民生活,这些年中国政府不正是这样做的吗?现在中国发展了,繁荣了,西方有些人就不自在了,觉得不能适应中国的强大,好像中国人就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可是不要忘记,中国在过去2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过多次繁荣,譬如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不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国?现在的中国只是在恢复过去已有的辉煌而已。而且中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繁荣也有目共睹,”王健不假思索地说。

  王健痴迷中华文化,可以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华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并乐此不疲。他说,加拿大是具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仅温哥华华侨华人就有40多万,这为他发挥专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中华文化是如此的灿烂辉煌和博大精深,我就是穷尽一生也学不完。所以我要按照中国古代圣人说的那样去做,‘活到老,学到老’,”王健最后诚恳又幽默地说。

【纠错】 [责任编辑: 白羽 ]
新华炫闻客户端下载

相关稿件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8416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