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春天里的艺术盛宴:《中加之春》音乐会惊艳国家大剧院
新华网北京4月26日电(记者 王秀 王俊景)当西洋女高音遇上中国“喜儿”,会有怎样奇妙的际遇?当加拿大的芭蕾舞者跳起中国传统扇子舞,又会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25日晚,第十六届“相约北京”艺术节开幕音乐会《中加之春》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上演。著名指挥家张国勇执棒青岛交响乐团,联袂加拿大巴兹铜管乐团、渥太华巴赫合唱团、卡普莱斯巴洛克室内乐团、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怀特、GOH芭蕾舞团等,为北京观众献上一场中西合璧的音乐盛宴。
4月25日,《中加之春》音乐会登场国家大剧院,拉开第十六届“相约北京”艺术节的帷幕。新华网记者 陈杰 摄
音乐会在欢快的管弦乐《对花》中拉开序幕。这首选自《炎黄风情组曲》的乐曲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歌特色,欢腾热烈的曲调仿佛是对远道而来艺术家的热烈欢迎,而乐句间问答似的曲调,也正像是中加两国之间用艺术进行着一场轻松、愉悦、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水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也是艺术作品中常被歌颂的对象,中国与加拿大分别有《黄河颂》与《红河谷》两首名作,借描绘山川大河歌颂民族精神。在《中加之春》的演出中,两国的艺术家分别呈现了这两部作品,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展现出同样精彩的民族之作。
《黄河颂》的开篇朗诵由“加拿大中国亲善大使”、本届“相约北京”的主宾国形象大使大山担纲。“啊,朋友!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当这熟悉的词句从 “洋面孔”的嘴中以字正腔圆的中文说出时,“中加之春”的主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注解。
加拿大民歌《红河谷》因为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而成为中国大众最熟悉的加拿大歌曲之一。渥太华巴赫合唱团和卡普莱斯巴洛克室内乐团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原汁原味的呈现。稳健的节奏、动感的旋律,以巴洛克式的合唱娓娓道来,在展现人声之美的同时,仿佛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河画卷。
活跃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凯瑟琳·怀特演唱了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音乐剧《康迪德》的经典唱段。她一袭红裙,眼波流转,声音悠扬婉转、撩人心弦。此外,她还携手中国男中音歌唱家杨小勇,共同演唱了《我爱你,中国》和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将音乐会推向高潮。这位加拿大“喜儿”音色明亮、表演生动,当杨小勇为“喜儿”扎上红头绳时,现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加拿大女高音歌唱家凯瑟琳·怀特(右)和中国著名歌唱家杨小勇演唱中国歌剧《白毛女》选段“扎红头绳”。新华网记者 雷东瑞 摄
此外,以跨界见长的巴兹铜管乐团与知名管风琴演奏家梅兰妮·巴内合作演奏了气势磅礴的《行星组曲》,并与青岛交响乐团合作演奏了名曲《波莱罗》。GOH芭蕾舞团则带来一段现代芭蕾表演《翼远》,灵感源自加拿大西北部海岸地区的原住民。
演出最后,全体中加两国演员共同演唱了中国民歌《茉莉花》,芭蕾舞者挥动稠扇,舞步翩跹,兼具东方的古典和西方的风情,为本届“相约北京”开幕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中加全体演员表演中国名曲《茉莉花》。 新华网记者 雷东瑞 摄
“这是一台集艺术性、可听性于一身,又能体现中加两国友谊的演出。”张国勇总指挥告诉记者,“在设计这台演出的时候,我们特别注重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丰富,既有交响乐、独唱、合唱,又有铜管五重奏、管风琴、舞蹈等,并且兼顾中加两国的作品;另一方面,作品时间跨度大,从古典的巴赫时期的作品到很新的现代作品都有所涉猎。”
散场时,记者邂逅了凯瑟琳·怀特的父母,在青海省教英语的他们专程赶来,观看了女儿的演出。“凯瑟琳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凯瑟琳的母亲激动地说,“她是我们的骄傲”。
来自乌鲁木齐的秦先生对本次音乐会赞不绝口,“这是我第一次听音乐会,非常喜欢。像《红河谷》《白毛女》等都是我非常熟悉的曲目,音乐家们演奏得特别好。”阿根廷驻华大使馆工作人员诺安也表示,本次音乐会“每个节目都是如此精彩”,也期待“相约北京”艺术节期间将要上演的来自阿根廷的节目。
本届“相约北京”艺术节以加拿大为主宾国,以“浪漫春天里的艺术节”为主题,共邀请来自25个国家的400余名国外位艺术家,与近400位中国艺术家一道,从4月25日到5月30日,为北京观众献上集音乐、舞蹈、戏剧、展览为一体的世界文化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