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全球治理的中国“平衡感”--解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三

2017年05月25日 16:36:39 来源: 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述评:全球治理的中国“平衡感”——解读“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三

  新华社记者 郝薇薇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一个宏大的经济计划,它还是全球关系与治理的一个典范。”越来越多的媒体和观察家试图从“一带一路”判断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动向与作为,其中,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的观点颇具代表性。

  中国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后来者,但它的角色日益耀眼。西方国家遭遇的制度性危机与中国坚定改革的步伐及其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火车头的地位形成了某种对照,令世界对中国心生更多期待。

  如何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尽力而为且量力而行?事实上,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角色,在引领与众行、接轨与革新、根植历史与面向未来之间,中国展现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感。

  引领与众行

  今年年初,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提出了中美应警惕“金德尔伯格陷阱”的说法,大概的意思是,如果中国不能或不愿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国际体系或将重蹈一战后因美国未及时接替英国的领导角色导致全球经济体系陷入衰退和世界大战的覆辙。

  毫无疑问,当今的全球治理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面临着领导力缺失的风险。恰如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罗宾·尼布利特所言,英美这两个自由经济秩序旗手在深化自由经济秩序的进程中选择后退一步。或退缩自保,或浑水摸鱼,西方大国在世界经济困境以及此起彼伏的全球性挑战面前,仿佛失掉了“冷战”后宣告“历史终结”的豪迈。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APEC利马会议上对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坚定倡导,还是达沃斯论坛年会上对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推进,以及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对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中国声音格外响亮。

  尤值一提的是,在刚刚结束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圆桌峰会与会领导人通过了一份明确表达“共同致力于建设开放型经济、确保自由包容性贸易、反对一切形式的保护主义”的联合公报,而今年的G20财长会议和APEC贸易部长会议,由于个别国家反对,一反常态地未将“反对保护主义”写入联合声明。

  越来越多的分析家开始用“领导者”或“领头羊”来描述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甚至呼吁中国应避免“金德尔伯格陷阱”、从美国手中接过领导世界的接力棒,对此,中国一直有清醒的认识。如果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算起,中国真正全面融入国际体系不过十多年的时间,对它来说,全球治理是个繁复而崭新的课题,仍有许多需要学习的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展现出参与全球治理的积极姿态,在推进经济全球化、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联合国维和等领域有相当出色的表现,不过,在传统政治安全领域以及海洋、极地、网络、外空等新兴领域,用“重要参与者”来描述中国角色或许更为贴切。

  世界事务如此复杂多样,不可能仅靠一个国家承担提供所有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独行快,众行远”,中国深谙此理。譬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一直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而对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中国则始终坚定支持东盟的核心领导地位。

  接轨与革新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亚投行再度扩员,成员总数达到77个。亚投行大家庭的不断壮大及其与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的顺畅合作,逐渐打破外界对中国要将现有国际体系推倒重来的质疑。

  大航海时代拉开了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一统天下的序幕,中国被西方坚船利炮裹挟进这一体系,沉浮百余年,从边缘到融入,再到深度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历无数阵痛,最终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崛起。如今,中国的发展已进入越来越多国人、企业走出去的新阶段,进一步融入现存世界经济秩序是理性而必然的选择。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一直强调与各国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有效对接,便是这种“融”思维的生动体现。

  当然,在与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的碰撞中,中国一直保有自成一格的秩序观、体系观,譬如,新中国成立后参与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积极践行,有效平衡了雅尔塔体系大国政治的负面影响,而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两极”论相比,展现了中国看待世界的多元视角。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现行国际体系的弊端越多越多地暴露在世人面前,国际社会对变革全球治理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中国作为“渐进改革者”角色愈加凸显。中国积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包括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倡建亚投行等新型多边开发机构,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所秉持的是一种对话而非对抗、合作而非拆台的建设性姿态。正如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所言:“中国意识到全球治理体系出现的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不过,解决不是要通过革命,而是要通过改革。改革是为了发展。”

  历史与未来

  沉湎历史、老大自居、固步自封曾给中华民族留下过惨痛的教训。清朝同治皇帝给美国林肯总统那封“承天命,抚有四海”的回信至今令人唏嘘。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承继协和万邦、和合共生的东方智慧,但绝不是要复刻所谓“万邦来朝”的过往历史。“一带一路”不但在空间上超越了传统的丝绸之路的限制,更承载着重塑全球化的时代使命。它的吸引力,不但在于激活了沿线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更是因为让沿线国家看到了在多极化世界共享繁荣的美好未来。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如果历史只是对过去的机械重复,就根本不会有任何变革的出现。”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关于“修昔底德陷阱”与“金德尔伯格陷阱”的讨论,显现出历史经验主义的羁绊,缺少开辟未来的眼光与气度。中国不会重走西方列强崛起之路,不追求霸权,也不谋求中心地位,中国的和平复兴必将超越历史。

  建立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奉行正确义利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提出的这些新思想新理念,发掘出中华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共鸣点,既展现中国自古以来“天下为公”的情怀,更展现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创合作共存新未来的诚意。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责任编辑: 张樵苏 ]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036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