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市病”也需引起重视
2017年06月15日 18:13:02  来源: 北京大学
【字号  打印 关闭 

“小城市病”也需引起重视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最近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指出,现在大家比较关注人口过多、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大城市病”,其实,“小城市病”也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小城市病”主要指一些城区常住人口少于50万人的城市出现的人口流失、产业空心化、文化荒芜、精神空虚、发展动力欠缺等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优质资源,目前多数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多数小城市缺乏高层次的文化、教育机构,缺乏本地化的高端知识型人才,缺乏高层次文化的生存空间。另外,小城市优质资源有限,大量依赖关系进行分配,也导致城市文化日趋封闭、个体发展空间逼仄、活力缺失,难以吸引教育、医疗、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高端人才,造成小城市发展的恶性循环。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城市对包括人才在内的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优质资源从小城镇向小城市、从小城市向中等城市、从中等城市向大城市不断集聚。优质资源配置失衡,一方面导致“大城市病”,另一方面导致“小城市病”,它们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治疗城市病,需要统筹兼顾、综合治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据统计,我国小城市数量占城市总量的85%以上,所以,小城市发展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质量。公共资源属公众所有,不仅仅是大城市居民的专利。政府应当推动优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让越来越多的民众更好地分享发展的果实。为此,需要我们加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把目前过多配置在大城市的优质公共资源,合理地疏解到中小城市、小城镇乃至农村,让更多人能在中小城市、在家门口安居乐业,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而不是都想往大中城市挤。这是我们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好选项。

    在产业布局上,大城市也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下决心将不符合城市定位的部分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分散到周边的中小城市、卫星城镇去,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推动新型城镇化,要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作协同,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的发展格局,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那种导致少数大中城市越来越繁华,更多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越来越凋敝的城镇化,不是可持续、可和谐发展、可实现全面小康的城镇化。

 

   上一页 1 2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郑亘波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4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