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点难点就是突破点
2017年06月15日 18:40:17  来源: 山东记协
【字号  打印 关闭 

痛点难点就是突破点

——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观察

    新一轮经济改革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提及密度最高的词汇。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话语层面上;找到实践落点,是关键中的关键。其中,点准穴位,精准施策,是首要一条。

    同是卖农产品,省内一家叫“中国原产递”的网购平台,不打价格战,而是用跟踪拍摄方式,展现农产品生产全过程,一下解决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吸引了一批“海淘”回流。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这种精准击中供给软肋、针对性极强的供给创新,被称作“重度垂直”。听起来玄乎,要义却在精准二字上。

    到各地走访调研,一些地方发力供给端,政策文件中“突出重点、定向发力”成为常用语,“用户思维”也成为企业家们常挂嘴边的高频词汇。今年以来,确定钢铁、煤炭去产能目标计划,划定321户省管“僵尸企业”,出台40条供给侧改革举措,归拢梳理山东上半年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每一项政策指向,都精准切中当前供给结构的要害。从上半年数据看,全省经济呈现出的良好势头,与在供给体系结构问题上的精准施策直接相关。正如有人分析的那样,从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话语变迁的背后,决策精准度的提升是最醒目的亮点。

    一种全新改革发展布局,落实到实践层面,必然带来政策理念的嬗变。对各地来讲,需求侧刺激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以往靠行政推动、投资拉动就能带来增长的方式已经式微了,发力供给侧,除了政策篮子里的工具要变一变,在招商引资、财政资金等手段的具体使用上,也要更加注重聚焦靶心、有的放矢,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而市场主体的感受则更深切,短缺时代已经过去,基本消费品市场趋于饱和,市场迎来的,是口味更刁、对质量品牌要求更高的消费群体,产品点不准需求之穴,打不到消费者心坎,早晚要被淘汰掉。供给侧对精耕细作的讲究,既对政府政策措施的精度和准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也考验着市场主体研判市场需求的精准判断力。

    供给结构中,让人疼痛难耐之所在,往往就是精准施策之所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命题看似宏大,面对的实则是一个个具体供给痛点与难点。调研中我们看到,有的企业瞄准一个细分垂直领域,找到了供给体系中缺失或者不足的一环,围绕行业内的需求痛点重度深化运营,很快积累了大量粘性用户,甚至成为了标杆性的存在。但也有一些企业没能参透市场迷局,作出误判,让痛点成了盲点,最后遭遇了堵点。当前,地方、产业、企业之间,分化趋势进一步深化,“几家欢乐几家愁”。之所以有的地方企稳向好,而有的地方下行压力继续加大,就在于有没有找到供给侧改革的内生性痛点。痛点难点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点。摸准供给结构的症结,找到束缚供给层次提升的要害,聚焦对焦,精准施力,供需错配的问题,低端供给过剩与高端供给不足的矛盾,都可以一一破解。

    搞供给侧改革,为什么有些地方能找准要害,而有些地方却摸不着门道?原因在于有没有把握住新变化,掌握新趋势,摸清新规律。新常态下,各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撬动体系提升的杠杆抓手,已从过去的由物质积累转向了技术、创新、管理、文化、品牌等各种全新发展要素。正是看到消费市场对高品质、知名品牌的消费需求,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品牌强省战略,提出一系列具体实施意见;也正是看到了高端钢铁产品结构的新变化,省内一些钢铁企业,打造出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让拳头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和分量进一步增加。可以说,摸准了供需脉搏,找准了市场方向,企业就会有效益,宏观经济形势就会向好。把变化、趋势、规律摸清摸准摸透,从变化中看到供给机会,从趋势中看清供给诉求,从规律中找准供给升级方式,就一定能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实现山东供给体系和结构的新跃升。

   上一页 1 2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郑亘波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671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