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你们为什么集体沉默
2017年06月19日 09:04:36  来源: 专业报初评委员会
【字号  打印 关闭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科学家,你们为什么集体沉默

参评项目

文字评论

体裁

评论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张晔

编辑

谈琳

刊播单位

科技日报 

首发日期

2016-04-20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要闻   1 

作品字数

1044


采 作
编 品
过 简
程 介

自2015年12月下旬开始,常州外国语学校附近的原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地块(以下简称“原常隆地块”)进行土壤修复(原打算土地修复完毕后进行商业开发)。在土壤修复过程中,该地块散发出刺鼻的异味,一些师生身体状况疑似因此出现异常,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意见很大,舆论亦为之哗然。这片土地到底还存在什么问题?其生态隐患是否可控?我国生态修复的标准现状如何……围绕人们关心的一系列问题,本报记者展开了跟踪采访。该评论是科技日报该事件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记者在采访中,先后找到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环保部南京所等研究机构的专家,但是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平时知无不言的专家此刻三缄其口、欲说还休。记者调查发现,这两家科研机构的多名专家均参与该工程的咨询评估和验收。由于身陷其中,专家们不仅没有质疑规划的错误、否决遗留后患的修复方案,也没有站出来向公众警示环境风险。而在这种沉默中,他们丧失了科学家应有的独立人格和特别责任,也导致公众的猜疑和舆论事件的爆发。




该报道刊发后,被人民网、光明网、中青网、新浪、搜狐、网易、凤凰等几乎所有主流、资讯类媒体、网站争相转载,其中仅在网易、凤凰两家网站的跟帖、评论数就超过10万,成为整个事件中最醒目,也最深入人心的媒体观点之一。该报道在两家科研机构内部也产生强烈震撼,多名专家看到报道后,主动致电科技日报,出于科学家的责任和立场,要求表达对该事件、该工程的科学看法。报道也引发了其他媒体对污染土地修复中科学问题的讨论,让整个事件的舆论表达朝着更为科学理性的方向发展。




这是一起典型的环境问题引发的公众舆论事件。记者在采访报道中遇到阻力,本应在这种风口浪尖发声的专家三缄其口、欲说还休。记者通过多方求证、理性分析,挖掘出该工程在咨询评估和方案修订中存在的隐患,鲜明地指出科学家的这种沉默,实际上是丧失了其应有的独立人格和特别责任。在热点事件中发出独家而理性的声音,避免网民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体现了媒体的客观和公信力。不仅监督科学家的良知和责任,也引导舆论关注工程背后的技术问题,具有鲜明的科技特色。

   1 2 下一页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郑亘波 张爽 )
更多图片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63703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