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学术与数据服务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有样板
2019年04月10日 09:53:22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我们通过编辑与出版形式分离、出版与经营分离,形成了从分散出版向集约出版的转换;通过把更多的力量放在新媒体上,不仅形成了新的增长点,还形成了一个人才专业化、业务多元化的人才培养和业务发展体系。”在3月30日举行的“2019开放科学论坛”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副社长刘冰结合近些年的运营实践介绍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数字化转型以及知识产品建设和服务模式。

    加大数字化转型步伐

    “我们虽然是一个刊群,每本单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很高,但是,在整体出版形态上,依然存在单刊作坊式生产的‘散’和‘弱’问题。”刘冰认为,过去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虽然期刊品种多,但在出版能力方面仍然避免不了学术期刊的“老毛病”。于是,近几年,他们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迈的步子更大了。在“一网、一平台、一数据库”建设中,从单纯纸质出版向全媒体出版转型,从内容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型。

    参照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基于各出版商和PubMed Central实践开发的期刊文档标签集,也就是业界普遍认可的NLM文件类型定义(DTD)标准,融合中文语言的特点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建立了中华医学会期刊文档标签集(CMA JATS),并依照此项标准建设了中华医学期刊网。他们对近10年期刊所发表的内容进行了结构化处理,优化了阅读体验。同时,向上下游延伸,搭建了一个医学学术期刊集群化的整体解决方案——将采编发、期刊的质量控制、纸质版的排版、新媒体发布、销售、多媒体出版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等整合在一个链式的平台上。据刘冰介绍,目前,其主管单位中华医学会旗下的183种医学科技期刊、1万多名审稿专家、700多名编辑,都在这个平台上开展工作。这一平台已经开始对同业期刊提供出版服务。“通过这样集群化的方式,将单本期刊整合在一起,无论是从运营成本还是从读者的体验来看,都与之前完全不同。”刘冰说道。

    该杂志社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期刊论文发布平台,经过3年的运行,发布论文近100万篇。该平台支持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包括单篇付费、单期付费、会员制模式、开放获取(OA)模式、混合OA模式、优先出版模式,还可以与PubMed、TrendMD、百度学术等学术发现平台进行互链。在PC端,该发布平台订阅可以实现单刊、跨刊组合,读者俱乐部等模式。在手机端,用户在登录状态下,可以试读全文的一段内容。试读结束后,系统提示通过购买本论文、购买整期、加入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俱乐部会员3种方式获得阅读权益。

    今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将建立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刘冰介绍,该数据库的服务对象是医疗机构的医务工作者,满足其医学文献检索和阅读的需求。而盈利模式也比较清晰:toC,付费阅读;toB,提供镜像版,或者采取年费制。

    刘冰表示,通过数据库建设,希望形成一个为同行做服务的开放性平台,吸纳更多的生物医学期刊加盟。未来期望通过该平台服务收录200—300种国内优质医学期刊,构建中国顶级医学全文数据库,成为中国医学领域数据服务的高端交流平台。

    有效运用新型传播渠道

    除了建设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华医学全文数据库,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还在其他新媒体领域下足功夫,如官方微博、基于微信的微官网、自行研发的期刊客户端等。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运维50多个微信公众号,形成了两大阵营:学科空间和期刊官方微博。基于微信的微官网解决方案,对50多个微信公众号集约化管理,让优质内容快速抵达核心用户,让微信无缝衔接官方网站,扩大期刊内容的影响力。对接稿件查询系统,让作者获得便捷服务,通过多种推广途径获得商业收益。刘冰举例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官方微信平台通过微会议、微学院、微病例等将一些未能在有限的纸版杂志上展示的内容放在微信平台,通过微官网开展学术活动和服务,实现了新的营销模式。

    同时,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推出了中华医学期刊客户端。该客户端上期刊库、指南库、病例库、视频、会议、专家试点、期刊商城、继续教育等内容,可以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刘冰说,中华医学期刊客户端与中华医学期刊网构成了中华医学会杂志社面向C端客户服务的两大产品体系。

    刘冰还介绍,在视频出版上,他们也在做着积极探索。比如,通过二维码将关键的手术操作步骤、实验过程、论文视频导读进行呈现等。2018年,他们也尝试制作了一种没有纸质版的纯视频医学期刊,刘冰期望,当下,新的出版模式越来越多,学术期刊出版人能够积极跟上国际期刊的脚步与潮流。

    探索知识服务新模式

    一方面打造平台,另一方面在平台上开展继续教育,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目前在创新体系下开始探索知识产品建设和服务模式。

    在集约化平台上,用户可以在一站式平台上发表科研成果,而杂志社可以通过平台进行科研培训服务。在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上,目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旗下的25种期刊已获得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资质,未来将逐步扩大到更多的专科分会会刊。针对“健康中国2030”规划,主动服务基层。通过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司的合作,利用已经发表的6000多部疾病诊疗指南和准备制定的200余部面向基层的疾病诊疗指南开展巡讲,累计培训了8万多名医生。

    在新型知识服务上,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读者俱乐部是面向医务工作者提供的新型知识服务方式,其基础是中华医学会注册的67万会员。注册会员可以享受电子文献阅读、会议和培训费用减免、会员价商品、会议直播、视频录像、学术沙龙等。同时,发挥平台智库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比如正在打造的“临床服务助手”,就是一个新型知识服务产品,以实现医学临床的继续教育服务和智能化服务。在刘冰看来,会员服务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得益于数据阅读的良好体验和优质的学术内容,中华医学期刊网2018年浏览量超过700万次,日均访问2万多次,单篇阅读量最高达到36万次,杂志微信粉丝数每月都以千为单位增长。

    刘冰认为,知识服务产品只有满足可信、优质、多样、集合、迅捷等特点,才能真正获得用户青睐,实现知识付费的盈利。“当然,无论传播条件怎样变化,我们都应不忘初心,牢记期刊的传播功能,为用户提供优质内容和服务。”(记者 杜一娜)

 
更多阅读:
 
(责任编辑: 王小玉 )
01002011131000000000000001110000137964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