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决心”号2月26日电(记者张建松)南海是我国的“母亲海”。她与华南大陆的分离,是通过一个大断层“干脆利落”地分开?还是“拖泥带水”,在分开过程中把下地壳或地幔都给露了出来?
这个让科学家争论了多年的“科学之谜”即将揭晓。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的支持下,我国科学家主导的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顺利完成第一个钻孔“前期探路”任务后,26日正式开始从第二个钻孔钻取南海的基底岩石。“决心”号犹如向南海海底插入一根“探海神针”,看一看基底岩石到底是什么?答案就将揭晓。
位于北纬18度24.5分、东经115度51.6分的第二个钻孔,编号为U1499B,与第一个钻孔相距仅20米,具有完全相同的海底沉积特点和规律。根据在第一个钻孔的“实地调研”,“决心”号为第二个钻孔安装了一个长达651米的“保护套管”。套管穿过松软的沉积层,就可以保护钻孔不坍塌。
26日,在水下摄像机的“指引”下,“决心”号的钻杆穿过3770米深海水,经过长达五六个小时的艰难搜寻,终于在海底找到了“再入锥”,并顺利将钻杆插入了钻孔。此后,再将钻杆一节一节地加长,穿过651米长的保护套管,进行钻探。
据第三次南海大洋钻探IODP367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孙珍教授介绍,根据前期的地震剖面、重力数据和磁力异常等多种科学研究,第二个钻孔的位置,正处在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地壳减薄到最小的地方。钻孔只要打穿海底800多米沉积层,就可以钻取正下方一个“小山丘”的山顶岩石。这个“小山丘”很可能就是由于地壳减薄、莫霍面上扬、下地壳出露所形成的,就是南海由大陆变为海洋前的最后一段基底岩石。
“因此,‘决心’号只需要从651米的套管下方,再钻进约200米,就能触摸到南海的基底岩石。如果一切顺利,明天我们就可以揭开期待已久的科学之谜的‘谜底’。我们现在的心情很激动、很紧张,更充满了期待。”孙珍说。
科学家为什么这么关心南海是如何与华南大陆分离的呢?
原来,这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母亲海”前半生的“个人往事”,还关系到我们“地球家园”海陆如何变迁的一种理论----“地幔剥露式大陆破裂理论”的检验。
据孙珍介绍,这种理论认为:地壳中的深断裂带造成海水下渗,海水和地幔橄榄岩发生化学反应后,就会生成强度较弱的“蛇纹岩”并放热,从而导致大陆板块的弱化破裂。
目前,这个理论仅在北大西洋找到了唯一的证据:西班牙岸外的“伊比利亚大陆边缘”和加拿大的“纽芬兰大陆边缘”,在白垩纪的时候曾经连在一起,后来由于地幔的蛇纹岩化机制,造成了大陆破裂,中间产生了大西洋。
“南海北部的大陆边缘,与大西洋的大陆破裂有着相似的地质特征,但却具有截然不同的发育条件,是检验以大西洋为蓝本的‘地幔剥露式大陆破裂理论’最佳场所。”孙珍说,“如果我们钻取的南海基底岩石,也是蛇纹岩,说明这一理论并不是地球上的孤例;如果钻取到其它类型的岩石,这也将是大洋钻探第一次证明还有另一种大陆破裂机制存在,更有科学意义。”
南海的基底岩石到底是什么?“决心”号上所有科学家正拭目以待。
-
我国在南海建立深海沉积观测“野外实验室” 取得重要科研成果
深海沉积是地球表层系统演化重要的“信息载体”。在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在南海东北部建成全球先进的深海沉积动力过程观测“野外实验室”,目前已取得重要科研成果。2017-02-20 18:41:01
-
“决心”号出发前往南海目标海域 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进入冲刺阶段
在今后的近4个月时间内,“决心”号大洋钻探船将在南海北部海域,执行IODP367和IODP368两个航次的钻探任务。2017-02-13 16:07:12
-
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
通过大洋钻探,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南海发现岩石圈“脱碳换骨”的秘密:南海地幔深部存在一种高度富碳的新型岩浆,可在岩石圈的作用下“脱碳”,连续转化为碱性玄武岩。2017-02-10 16:58:49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前11个月 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河北国企利润同比增长83.2%科技人工智能2016-12-24 12
-
“共享汽车”来了,15元开奔驰靠不靠谱?
2017-02-24 15:47:31
-
生活在大城市,如何才能让“悬空感”落地?
2017-02-24 11:42:52
-
让外国女性来华工作能减缓光棍危机?
2017-02-24 11:42:52
-
中央巡视再出哪些新招? 副省长旅游被强迫消费
2017-02-24 08:34:02
-
2017年“我向总理说句话”建言征集活动
2017-02-21 09: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