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2月28日电(凌纪伟)2月27日,科技部公布“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本次入选项目完成时间为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1月30日,且绝大多数项目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刊物发表,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遴选活动由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基础科学》等5家刊物编辑部共同组织。经两院院士等2200余名专家学者投票,得票数排名前10位的科学进展最终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经专家层层遴选、投票上榜的这十大进展有何神奇之处?这些项目为何能赢得全球科技界点赞?“重大突破”“填补空白”等高度评价背后的科技创新点是什么?为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基础研究,10位专家分别对十大进展进行了解读。
NO.1:实现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和密钥分发及隐形传态
亮点解读:为构建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打下基础
“墨子号”卫星实现千公里级量子纠缠分发
众所周知,“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已正式交付开展科学实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和彭承志研究组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等,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实现千公里级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
“这是很聪明的一个办法。”清华大学王向斌教授评价说,这支研究团队打破传统传输距离的限制,实现关键技术瓶颈的创新性突破,为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也让我国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增添了保障。
研究成果一经发表,即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入选了《自然》杂志点评的和美国著名科学媒体Science News评选的“2017年度重大科学事件”。
NO.2:将病毒直接转化为活疫苗及治疗性药物
亮点解读:我国找到“驯服病毒”的革命性手段
自出生后,孩子就要开始接种疫苗,因为疫苗是预防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北京大学药学院周德敏、张礼和研究组以流感病毒为模型,实现流感病毒由致病性传染源向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药物的重大转变。
生物、化学理论过去一直由西方主导。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蒋建东研究员说,这是我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首次重大突破,该方法将是研发活病毒疫苗的一种通用方法,并可针对几乎所有病毒。
《科学》杂志评述该进展为病毒疫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自然》杂志称其为“驯服病毒的新方法”。

-
智慧城市从来就不是“交钥匙工程”
2018-02-28 08:52:04
-
迟福林:高质量发展中,为何动力变革是关键?
2018-02-28 08:52:04
-
8岁女孩的画,看哭了好多人
2018-02-28 14:16:10
-
出行更便利!时速400公里的智能高铁要来了
2018-02-28 14:16:10
-
58%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你怎么看?
2018-02-28 14: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