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不能轻易“丢”
买房、取款、转账,进小区、逛公园、取厕纸……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已经全面嵌入生活。然而,这项技术在方便人民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争议。
近期,94岁老人被抱起做人脸识别、人脸识别第一案、戴头盔看房等新闻相继成为热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新华睿思数据显示,进入12月以来,网络上“人脸识别”相关的有效信息量日均超过1万条,其背后透露出人们对人脸信息泄露的担忧和焦虑。
不少企业和场所将人脸识别技术视为高科技的“时髦产品”,从手机客户端的登录解锁到智慧城市建设,各种场景下都能见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影子。但是,走到哪里都“刷脸”,真的有必要吗?人脸信息被“弄丢”的风险高不高?
新华睿思数据显示,在不断拓展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中,“金融支付”和“公共安全监管”的讨论热度较高,分别达92.31和87.82,网民认为使用人脸识别能完成精确的身份比对和验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而对于“顾客行为分析”“课堂微表情分析”等场景,网民则表现出较低的接受度,这种未征求他人意愿的面部信息收集行为无法获得民众认可。
人脸识别技术的推广,旨在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不过,想让人们享受这项技术,首先得让人们有安全感。令人欣喜的是,人脸信息作为个人信息中最为敏感的一类“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目前我国已将其作为重点关注和保护对象,相关立法已经提速。《民法典》将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列为个人信息,规定处理个人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并符合征得同意、公开处理规则、明示目的方式范围、不违反法律法规及约定等条件。《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拟对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给予处罚。
与此同时,不少地方也开始进行人脸识别限制性摸索:南京要求售楼处未经同意不得拍摄来访人员面部信息;杭州规定物管不得强制业主使用人脸识别等设施;《天津市社会信用条例》日前表决通过,明确禁止市场信用信息提供单位采集自然人生物识别信息。
随着公众隐私保护意识的提升和法律监管的日趋完善,人们期待人脸识别技术践行“科技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保护个人信息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也盼望以立法立规、制定标准等方式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加以引导,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数据统计时间:2020年12月01日00:00-12月21日14:00)
策划:孙巍、吴新丽
监制:段世文
作者:霍晶莹
设计:吴国晨
数据分析:贾儒、陈泽西
编辑:徐林、刘延清
《睿思一刻》栏目由新华网客户端、新华网大数据中心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新华网《睿思一刻》。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