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频道

图片故事:保育珠江水系珍稀鱼类 他们坚守泥塘近10年

2021年07月13日 11:01:25 | 来源:新华网

  “云南省珠江水系珍稀鱼类保育基地”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鲁布革乡,这里长期驻守着一群研发人员,他们日复一日地上堤坝、下泥塘,做着珍稀野生土著鱼类的驯养和繁育工作,助力珠江水系生物多样性保护。图为研发人员正在鱼池内查看鱼儿生长状况。(新华网 念新洪/文 赵普凡/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的鲁布革乡及多依河。穿梭流淌于鲁布革乡的多依河,属珠江水系,河里曾经鱼虾成群,生长有暗色唇鲮、狭孔金线鲃、花鲈鲤、三齿华缨鱼、六须鲇等野生鱼种。由于过度捕捞,这些鱼类逐渐绝迹。(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鲁布革乡水产站站长刘兴穿行在鱼池之间。为维护珠江水系生态平衡,保护多依河濒危鱼类及其栖息的生态系统,2012年,由鲁布革乡水产站牵头,启动实施了珠江水系珍稀野生土著鱼类驯养和人工繁育工作。(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云南省珠江水系珍稀鱼类保育基地”的鱼池里,刘兴正在检查鱼儿生长状况。(新华网 赵普凡/摄)

  暗色唇鲮,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珠江水系,因其对水质要求极高,加之过度捕捞,现在野外已十分稀少,是刘兴及其团队最早开展驯养的土著鱼类之一。(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刘兴和同事在查看鱼卵孵化情况。从事野生土著鱼繁育工作初期,没有任何经验可供借鉴,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以暗色唇鲮为例,2012年刚从野外收回来的时候,刘兴连喂什么饲料都不知道,更遑论其生长习性,没养几天,鱼儿就接连翻白肚了。后来,刘兴及其团队通过在鱼池内建洞穴、引流水的方式,模拟野生环境,并轮换投喂各类饲料,逐步摸索其对食物的要求。(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云南省珠江水系珍稀鱼类保育基地”鱼池里的暗色唇鲮。经过反复试验,2014年,刘兴及其团队将暗色唇鲮驯养存活率提高到了20%,基本掌握了其食性和习性;2015年,实现首次产卵;2016年,成功实现人工繁育。(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航拍视角下的“云南省珠江水系珍稀鱼类保育基地”。继暗色唇鲮之后,刘兴及其团队又成功驯养和繁育了多个土著鱼种。截至目前,成功驯养的品种达15个,其中包括花鲈鲤、尖头金线鲃、狭孔金线鲃3个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成功的品种也已达到5个,其中“一种暗色唇鲮的鱼苗培育方法”和“一种南方白甲鱼的苗种繁育方法”获发明专利。(新华网 赵普凡/摄)

  看着从鱼池里捕捞出来的“样品鱼”生长状况良好,刘兴喜笑颜开。回顾近10年的研发之路,刘兴感慨,“野生土著鱼繁育工作周期长、速度慢、困难大,要耐得住,熬得住!”(新华网 赵普凡/摄)

  近年来,随着成功繁育的土著鱼品种越来越多,不少科研院所、水产企业慕名而来,向刘兴及其团队学习知识和技术。图为刘兴正在向两名云南农业大学的学生讲解相关知识。(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刘兴在检查鱼儿生长状况。经过近10年的努力,“云南省珠江水系珍稀鱼类保育基地”已累计为珠江上游地区增殖放流提供鱼苗60余万尾,生态效应显著。此外,基地还累计为各养殖场提供鱼苗100余万尾,将研发成果推向市场、推向餐桌,助力乡村振兴。(新华网 赵普凡/摄)

  图为刘兴在野外进行考察。未来刘兴及其团队还将进一步拓展研发范围,攻关更多珍稀野生土著鱼类的驯养和繁育技术,为保护珠江水系土著鱼、保护珠江水系生物多样性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新华网 赵普凡/摄)

【纠错】 [责任编辑: 刘东]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2912131005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