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约】武汉:“三乡工程”赋能乡村振兴

新华网| 2021-04-27 19:43:08|责任编辑: 刘钟灵
Video PlayerClose

  新华网武汉4月27日电(黄思路)花田交错、院落雅致、碧水潺潺……漫步在武汉市黄陂区姚家集街杜堂村,记者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困村。

  图为景区内景致。(木兰花乡景区供图)

  荒坡变花海,穷村变景区

  据了解,2014年的杜堂村,全村抛荒耕地60%以上,常年居住人口不足30%,房屋闲置率45%。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在外打工。农田、农房、田园风光资源贬值,甚至成为农民的负担。

  2017年,武汉市开始大力推行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的“三乡工程”,鼓励和引导市民到农村租用空闲农房,鼓励本地能人、外地企业家到乡村创业。

  葛天才是众多出村致富又被请回来的“能人”之一。回村后,他兴办企业、建设了木兰花乡景区。

  “以前这里都是黄土荒坡,村里非常贫困,很多孩子交不起学费。”葛天才说。而现在,杜堂村已经从“空心村”变成了景区。

  目前,杜堂村全村建成苗木花卉基地3893亩,恢复农业土地生产功能1328亩。除了美丽的花田,木兰花乡景区内的游乐设施、商业街、农家乐、民俗文化体验馆等配套设施也一应俱全,开园不久就被评为“武汉最美休闲乡村”和黄陂最受欢迎景区之一。

  “我们景区里一年365天都有不间断的主题花海,旅游旺季时,园内的观景车都快开不动了。”景区讲解员向记者介绍说。

  图为景区内景致。(木兰花乡景区供图)

  多渠道创收,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三乡工程”的全面推进,架起了城市资金、人才、技术要素与乡村资源有效对接的桥梁。木兰花乡景区结合相关政策,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更增加了村民的财产性收入,带动全村脱贫致富。

  图为游客在景区内拍照。(木兰花乡景区供图)

  据悉,近几年以来,景区先后流转近7000亩荒山荒地,通过大力建设乡村旅游产业链,使闲置土地全部发挥作用,同时吸纳、带动周边就业。

  景区还牵头联合村民、村集体成立杜堂旅游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们将闲置的房屋入股到合作社。村民可以按照每平方米1600元的评估价格将闲置房屋入股,空房“包袱”成为增收致富新来源。此外,合作社还出台了每年10%的保底分红政策,让村民们拿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除了土地流转、入股合作社带来的收入,杜堂村及周边的农民还拿上了“家门口就业”的工资。葛天才告诉记者,目前在景区上班的村民有400多人,人均年收入2.8万元以上,即使是60岁以上的老人,一个月也能赚一千多元。

  图为游客在景区游玩。(木兰花乡景区供图)

  “以前,村里很多人在外地打工,无法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看到村子里的发展势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积极返乡创业。现在,他们不仅家境变好了,也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了。”葛天才说。

  人才纷至,共建美丽乡村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景区吸引市民下乡就业创业的核心模式。近年来,越来越多武汉市区、以及外省市的社会人才投入到杜堂村文创、民宿、电商等行业。

  罗丽莎、罗兰、付志国是首批进驻杜堂村的市民下乡代表。在市民下乡政策激励下,他们来到木兰花乡景区,共同投资、运营景区特色农家乐“花香小厨”。合作社主动提供了房屋,并且承担了房屋的整体装修。没有房租压力,三人带着设备和管理团队就可以直接开业,每月给合作社10%的营收分红。

  三家店做的菜肴各有风味,但共享厨房、共享服务员。游客来了农家乐后,点到谁家的菜,就由谁家做。这种“共享厨房”的模式既为商家节约了经营成本,也让游客可以在一家农家乐里品尝到多样美味。

  图为木兰花乡商业街“一根面”面馆的老板在指导外国游客抻面。新华网 黄思路 摄

  有一手抻面绝活儿的曾石权是湖北恩施人,在木兰花乡景区经营网红面馆“一根面”已有四年多了。他说,当初被这里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便利的创业就业环境所吸引,于是带着全家人来到这里。

  “这儿四季有花,游乐设施齐全,医疗条件也非常便利,”曾石权告诉记者,“和以前相比,现在有自己的生意,收入越来越多,日子越来越好。虽然是从外市来的,但我们和本地村民的感情特别好。”

  村里的大学生葛毅也是众多返乡创业的人员之一。此前,他在建筑工地做项目管理,家乡景区建起来后,他便回村创业,发展电商,帮助村民销售特色农产品,自己也从中获得一定的服务报酬。

  面貌一新的杜堂村,是武汉“三乡工程”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昔日穷乡变景区,杜堂村已成为城市人的向往之地、农村人心安之处的美丽乡村。

KEY WORDS:
01002003061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13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