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的“秦淮旧梦燕市歌”-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4 14:25:27
来源:光明日报

曹雪芹的“秦淮旧梦燕市歌”

字体: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六月,曹雪芹诞生于苏州葑门内带城桥下塘的苏州织造署。曹家历任江宁织造,至曹雪芹叔父曹頫,已历四代,是名噪一时的江南望族。

曹雪芹的“秦淮旧梦燕市歌”

  萧太后河畔曹雪芹塑像 资料图片

  别梦依稀忆江南

  舅爷李煦十分疼爱缺少父爱的曹雪芹,不时接他去苏州长住。李煦的一处宅邸是江南名园拙政园的一部分,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苏州织造时买下的产业。道光十四年(1834年),画家费丹旭到苏州,住在拙政园,听当地老人说,曹雪芹曾住此园,并以拙政园为《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背景素材(徐恭时:《那无一个解思君——李煦史料新探》)。吴恩裕也谈到,1974年5月,他在上海听园林学家陈从周说起吴中故老传说,谓曹雪芹曾游拙政园、狮子林等江南名园,吴恩裕还前往苏州第十中学探访苏州织造署旧址(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正如《红楼梦》第一回所写:“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金陵十二钗”中黛玉、妙玉等,均为苏州人氏,黛玉葬花也脱胎于唐伯虎在桃花庵葬花的故事,“唐子畏居桃花庵……至花落,遣小伻一一细拾,盛以锦囊,葬于药栏东畔,作《落花诗》送之”(《六如居士外集》卷二)。

  金陵是曹雪芹的第二故乡,他在这里度过了“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美好童年。《红楼梦》中点明宁、荣二府所在地为石头城,即南京的旧称:“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据档案记载,曹家在南京的房产并非江宁织造署一处,而是有房屋并家人住房13处,共计483间,另有田产8处(《江宁织造隋赫德奏细查曹頫房地产及家人情形折》),与《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规模相当。

  乾隆年间,诗人袁枚所置随园便是曹家的旧业,裕瑞《枣窗闲笔》云:“闻袁简斋(枚)家随园,前属隋家者,隋家前即曹家故址也,约在康熙年间。”虽然以袁氏的财力只能买下曹氏旧宅的一部分,但也足以自夸。袁枚在《随园诗话》中颇为自得地提到:“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即余之随园也。”据考证,随园在今天南京市广州路附近,规模颇为宏大。随园即大观园的说法得到了胡适的认同,被写入《红楼梦考证》,但顾颉刚、俞平伯、周汝昌等均不认同。咸丰三年(1853年)春,太平军攻陷南京,随园被毁,今已荡然无存。

曹雪芹的“秦淮旧梦燕市歌”

  曹雪芹在京遗迹标识 资料图片

  黄叶村中著书时

  雍正六年(1728年)曹頫获罪,曹家被抄,曹雪芹随全家离开金陵,回到阔别多年的京师。从1728年到1763年,除极少的出京,曹雪芹在这里生活了大概35年,足迹遍布大半个北京城。曹雪芹在京的遗迹,至今可考的就有18处历史文化遗存。

  曹雪芹在京城首个落脚点是崇文门外蒜市口的曹家旧宅“房十七间半”。崇文门外一带所居多为平民百姓,充溢着京师中下层社会的生活氛围,这使曹雪芹对世态的体验较之在江南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红楼梦》中醉金刚倪二、香料铺掌柜卜世仁、江湖道士王一贴、包揽词讼的老尼静虚等着笔不多的各色人物,乃至将贾蓉之妻秦可卿写成是从养育堂(育婴堂)抱来的孤女,都源于曹雪芹的市井生活经验。

  雍正十二年(1734年),因涉及勒索隋赫德案,曹雪芹被外放到香山正白旗监视居住。香山一带,山川秀美,春有山花,夏有清泉,秋有红叶,冬有积雪,一年四季美景不同。万寿山上卧佛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经元、明两代多次扩建,规模宏大,法相庄严,卧佛、牡丹、娑罗树、泉水号称“四绝”。从水源头到卧佛寺之间还有一段山谷,这里生长有许多野生樱桃,故名樱桃沟。樱桃沟深处乱石纵横,石缝间冒出一股清泉,水流汩汩,被称为“水源头”,以丛竹、红叶闻名,明代倪元璐有《秋入水源》诗:“山将枯去晚烟肥,茅屋人家红叶飞。我说是秋都不信,此间春却未曾归。”卧佛寺、樱桃沟距曹雪芹住地不过数里,闲暇之余,曹雪芹时常来此散步,在这远离尘嚣之地,他感到分外闲适。他还在当地药农那里见到香山中所产一种紫色灵芝,据当地百姓传说,《红楼梦》中的“绛珠仙草”就取材于此,于是便有了《风月宝鉴》开篇的一段文字: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

  乾隆继位后,在表兄福彭的提携下,曹雪芹回到京师,担任侍卫。京郊海淀一带山清水秀,“都城西郊,地境爽垲,水泉清洁,于颐养为宜”(《乾隆朝实录》卷六十),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在这里先后修建了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后改名颐和园)。曹雪芹的舅爷李煦做过畅春园的总管,畅春园的附园西花园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负责修建的。乾隆长期在圆明园居住理政。作为宫廷侍卫,皇家园林也成为曹雪芹常到之处,为其亲身领略皇家园林创造了有利条件,《红楼梦》中那个“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就是以这些皇家园林为现实基础加工创造出来的艺术幻境。

  当差之余,曹雪芹结识了一班贵族子弟,一起喝酒听戏,谈诗论文,游赏不辍。乾隆十一年(1746年),曹雪芹辞去侍卫之职,入西单石虎胡同的右翼宗学(旧称虎门)。亲身经历过政治的云诡波谲,曹雪芹也不再想着仕途经济。什刹海一带寺观林立,曹雪芹与友人到各大寺观游览,听取高僧大德讲论禅理,与友人高谈雄辩到深夜,“当时虎门数晨夕,西窗剪烛风雨昏”(敦诚:《寄怀曹雪芹》)。

  乾隆十六年(1751年),曹雪芹辞去了右翼宗学的职务,重返香山正白旗村。据正白旗村39号原房主舒成勋说,过去这里唱夯歌、演小曲、唱莲花落十分盛行,大部分内容和《红楼梦》有关,其中提到曹雪芹住处时是这么唱的:“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这与正白旗39号门外景物吻合(舒成勋述,胡德平整理:《曹雪芹在西山》)。1971年4月,在舒成勋旧宅还发现了几首题壁诗和对联,如今这座老宅已建成曹雪芹纪念馆。这里满种着黄栌树,金色的树冠错杂交织,故名黄叶村。敦诚《寄怀曹雪芹》诗云:“感时思君不相见,蓟门落日松亭樽……残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曹雪芹在此完成了《红楼梦》初稿,这里成了他“梦想开始的地方”。

  除了香山正白旗村,曹雪芹还曾住过北京西单刑部街、崇文门外卧佛寺、海淀火器营—蓝靛厂、香山正白旗的四王府和峒峪村、镶黄旗营的北上坡、白家疃等地。他住草庵,赏野花,过着“觅诗、挥毫、唱和、卖画、买醉、狂歌、忆旧、著书”的隐逸生活,领略北京市井文化,靠卖字画和福彭、敦诚、敦敏、张宜泉等亲友接济为生。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在贫穷潦倒的境遇里,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写成八十回本的《石头记》。

曹雪芹的“秦淮旧梦燕市歌”

  曹雪芹西山故里的“雪芹小道” 资料图片

  秦淮旧梦人犹在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从一位南方来京的友人那里听说李氏表妹流落江南。这位李氏表妹是李煦的孙女,周汝昌考证为史湘云的原型,与曹雪芹青梅竹马,二人本有大好姻缘,孰料造化弄人,曹、李两家先后败落,两人天各一方,音信杳然。如今无意间得到表妹的消息,他便匆匆踏上了寻亲江南的旅程。

  曹雪芹来到瓜洲渡口,江上风雪漫天,船只停航,他只得暂时栖身于瓜洲镇一户沈姓人家。沈家是当地大户,慕曹雪芹之名,延为上宾,热情款待。曹雪芹在沈家住了一个多月,方才渡江南行。临行前,“雪芹感主人盛情,遂作当时习见之《天官图》以贻之,沈家累世珍藏,视为瑰宝”。200多年后,镇江当地的红学研究者江慰庐将这段往事写信告知了吴恩裕。

  曹雪芹寻遍苏州、扬州,也没打听到表妹的下落,后来才知道表妹已经北上京师了。于是他又顺便访了几位友人,随后乘船到金陵,在江南故地重游,盘桓一年有余。靖藏本《石头记》第四十一回眉批有言“他日瓜洲渡口,各示劝惩,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岂不哀哉”,吴恩裕认为应是暗指曹雪芹的这段经历(吴恩裕:《曹雪芹佚著浅探》)。

  周汝昌认为曹雪芹南游是因友人举荐,前往江宁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西宾幕僚,却因为《石头记》一书差点身陷“文字狱”,匆匆离职,回到北京(周汝昌:《曹雪芹新传》)。乾隆二十五年重阳节前后,曹雪芹到京,敦敏隔墙听到他在高谈阔论,立即造访,喜出望外,遂把酒忆旧,写下“秦淮旧梦人犹在,燕市悲歌酒易醺。忽漫相逢频把袂,年来聚散感浮云”的诗句。就在这一年,曹雪芹的妻子死去,他续娶了一位名唤芳卿的女子,夫妇俩带着幼子,生活更为窘迫。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京师天花流行,曹雪芹的爱子病死。曹雪芹感伤成疾,卧床不起。这年除夕,饱经磨难的他终于合上了双眼,抛下了最终都未能让自己满意的后四十回《红楼梦》,“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与这部“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皇皇巨著永远地分别了。(作者:周锋  浙江树人学院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教授)

【纠错】 【责任编辑: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