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对招聘环节中就业性别歧视的具体表现进一步作出了细化规定。
针对女性的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了就业市场的痼疾。此次9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正是瞄准了这一痼疾,力图从源头上遏制女性就业门槛的问题。比如,通知对各种显性、隐形的女性就业歧视,提出了6个“不得”:各类用人单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拟定招聘计划、发布招聘信息、招用人员过程中,不得限定性别(国家规定的女职工禁忌劳动范围等情况除外)或性别优先,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不过,设定禁止性规定,只是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第一步。接下来,是如何在现实操作中切实落实相关制度,而这面临一定难度。
一方面,现实中很多隐性歧视难以认定。比如很多招聘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并不会明确限定男女,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不会按性别选人用人;还有的企业可能不会明文限定生育,但可能会给怀孕或生育后的女职员调岗,进而实现让员工主动离开的意图。
另一方面,维权难也是此类歧视行为屡禁不绝的原因之一。很多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女性遭遇性别歧视后,只能吃哑巴亏,即便有意愿维权者,也面临着取证难、诉讼难等诸多困境。鉴于职场特殊的“亚文化”,即便有人打赢了官司,也很难继续留在原单位。
此外,杜绝性别歧视,不能仅仅要求企业承担无限责任,还应该从相关政策配套措施上下力气。比如一直有声音呼吁,国家可以尝试对招用女职工较多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贴等政策。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对不得歧视女性作出了明确规定。此次9部门联合下发相关通知,是对女性就业权利的再一次重申和保障。归根结底,反性别歧视,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制度,更要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付诸切实行动,只有这样,女性就业的大环境才会真正变好。
-
破隐性歧视,先破吃亏心态
良好充足的人力资源,受益的是整个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也同样是最终受益者。2019-02-25 08:46:27
-
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值得鼓励
只要大学生们多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就会发现就业天地宽广、渠道多样,完全不必扎堆北上广、争考公务员。2018-12-24 09:14:21
-
拒绝录用老赖是“就业歧视”吗
总的来说,特定行业拒绝录用失信老赖,谈不上属于就业歧视,相反是履行倒逼人们诚实守信的法律职责和社会责任。2018-08-29 08:25:52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