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快速发展,在线咨询、远程诊疗成为了现实,在家动动手指,就有医生答疑解惑。然而,也有人遇到了烦心事。最近,一名消费者在好大夫在线问诊平台花费450元求助,结果医生只回复了一句话,消费者愤而发起投诉。媒体调查发现,这不是个别现象,许多受访者都认为线上问诊过程中医生回复不及时,或者交流效果未达到预期。
频发的投诉背后,实际上是在线问诊付费所面临的挑战。表面上,对行动不便、路途遥远的患者而言,付费购买便利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适合在线问诊,特别是一些重大疾病如心脏病、肿瘤等,最终要落实到线下才能解决。由此,病人期望和平台能力之间产生了落差,医生对于病情的判断,许多时候与患者预期不一致,并产生付费方面的争议。对消费者来说,没解决问题就不应该收钱;但对医生来说,付出时间精力,不是为了“免费”。这里的收费依据不明确,就从深层次上凸显了在线问诊平台的尴尬,即某些平台的定位不够清晰,能做什么、该怎么做,有待进一步厘清。
关于“能做什么”,一个基本的原则是“不能首诊”。去年印发的《互联网诊疗管理办法》对此有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在线开展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时,医师应当掌握患者病历资料,确定患者在实体医疗机构明确诊断为某种或某几种常见病、慢性病后,可以针对相同诊断进行复诊。”可见,在线问诊能做的事情有限。众多调查表明,在线问诊有低频率、浅层次的特点,患者拿到检查报告时,遇到某些专业晦涩的数据,固然可以在线求助医生,但当患者出现某种症状时,隔着屏幕,医生很难直接给出判断。因此,“该做什么”就清晰了,患者问诊前,平台必须规定上传资料,提示问诊范围,不能让人“一头雾水”。
除了平台能力有限以外,我们对在线问诊持谨慎态度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法律责任还不清晰。现有的问诊平台,多是医生利用个人时间参与的模式,而这些医生大多来自公立医院,有3年以上独立临床工作经验。那么,当出现诊疗问题的时候,责任究竟是属于医生本人、医生所处公立医院,还是在线问诊平台呢?这指向的是问诊平台在“互联网+医疗健康”中的定位。根据有关规定,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都由实体医疗机构承担,而在线问诊平台属于第三类,即互联网医院。第三方申请设置的互联网医院,提供服务必须落地在实体医疗机构,双方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实现线上线下监管的重要前提之一。
“互联网+医疗健康”大有可为。长期来看,我国医疗资源还存在供需不平衡、地域分配不均等问题,看病难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持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充分利用技术赋能,将院内院外的服务流程结合起来,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必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也正得益于第三方平台的探索,我们在基础支付、预约挂号、在线问诊方面已经有了许多进步。但医疗领域具有特殊性,事关民生福祉,安全是底线。只有通过明确准入规定和界限划分,搞清楚法律主体责任,让第三方名正言顺地介入,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为安全方便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王庆峰)
-
进一步打通医疗信息“肠梗阻”
向互联网借力,让百姓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2019-05-28 08:45:14
-
让“远程医疗”彰显公平效率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新业态,既要加大油门往前走,还要拧紧质量“安全阀”,让云端医疗接地气,满足个性化医疗需求,让优质的医疗资源遍布每个角落。2019-04-26 09:11:24
-
远程医疗,基础牢才能走得远
这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深刻变革。2019-04-02 08:55:29

-
大数据"坑熟客",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质量发展,怎么消除“游离感”?
2018-03-02 08:58:39
-
学校只剩一名学生,她却坚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变动!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