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1/ 19 08:40:48
来源:羊城晚报

“如果你是卢书记”之问并非伪命题

字体:

  央视新闻客户端1月16日报道,近日,大连志愿者霸气阻拦不配合防疫的街道干部的视频引发广泛关注。15日,视频中的当事人“王主任”和接到电话要求放行的“卢书记”分别受到处分,但舆论热议还在继续。“如果你是卢书记,应该怎么办”的话题也占据网络平台热搜榜。

  原则语境上,“如果我是卢书记”的命题很好回答:按原则办,不接受街道副主任的“打招呼”,告诉她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该怎么登记信息就怎么登记、服从志愿者管理……若是这种操作,卢书记不可能跟王副主任一起火,而很有可能在另一个方向上火起来,得到与怒怼王副主任的志愿者一样的舆论评价。

  问题是,“坚持原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在有些时候、有些场景中却不容易践行。以街道办副主任和社区书记之间的关系来说,虽说社区机构属于居民自治组织,但与街道办还是存在一定的事实上的上下级关系。对社区干部来说,街道办副主任就是上级领导,作为社区干部,上级领导在进小区登记信息“这点小事”上跟你打招呼,你是给领导点面子,还是黑着脸坚持原则?

  关键问题还是,平日里某些行事规则究竟是个什么形态。比如,上下级之间、内部人之间究竟是习惯了按原则办事,还是人情、身份、权力等因素高于原则?事实上,某些规则形态、行为方式或叫“文化”,大家一点都不陌生,否则,“如果你是卢书记应该怎么办”的命题讨论也不会冲上热搜。

  原则层面存在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答案的问题,到了现实层面却成了一道不好解答的“命题”,是因为现实情况远比“原则说法”复杂得多。

  不少网友认为,卢书记“有点躺枪”。站在原则角度,这种说法当然不对:社区书记违反原则照顾街道办官员,就是违反政策、违反纪律,就该被处分。然而,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不深刻反思某些现实文化背景,只处理一个社区干部,这种严肃纪律的个案效应,恐怕是意义有限。

  在我看来,“如果你是卢书记”的命题以及“王主任”被曝光引发的一些“震动”,最终都应回到权力文化上来讨论。不管是舆论斥责“王主任好大官威”,还是评价“王主任扭曲的权力观”,都表明,公众围观类似事件时,“官”和“权力”是焦点。而舆论监督和内部监管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官”“权力”“身份”制造的优越感,以及某些人对这种“优越感”的崇拜和习以为常、无意识。这些问题不解决,“如果你是卢书记该怎么办”的命题是不好解答的。(马涤明)

【纠错】 【责任编辑:徐可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7641126997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