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 > 正文
2021 03/ 02 11:44:09
来源:河北新闻网

用接地气的“家常话”浸润人心

字体:

  近年来,湖南省组织人员深入到基层一线,用群众爱听、内容好听的“家常话”开展理论宣讲。用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活泼互动的形式、三湘巨变的画面打通理论与普通群众之间的隔阂,把理论宣讲搬到“田间地头”,让中央的政策精神浸润人心。(人民日报)

  “家常话”又叫群众语言,是老百姓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普遍使用的交流用语,具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自然亲切等特点。“家常话”好比“家常菜”,能够直抵内心、给人以鲜明、深刻的感官印象,其不同于“书面语”,无需刻意遵循严格的语法要求和工整的句式结构,甚至连不识字的人都会说、都能听明白,用我们常说的话就是更“接地气”。

  “家常话”听上去虽然普通,但是把它用到理论宣讲上却很管用。原因何在?一是“家常话”里有真理。它里面蕴藏着人生百态、生产生活的经验总结和普通群众的处世之道。二是“家常话”里含真情。用“家常话”说出的人和事,就像讲故事那样娓娓动听、引人入胜,把那些高高在上的“大部头”变成平易近人的“家常话”,能入脑入心。三是“家常话”里显真功。会说“家常话”的人,很快就能与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他们的“看家本领”,往往是基于对中央政策把握精准、对基层实际了然于胸、且敢于在学习群众语言上下真功夫。

  理论,往往是对现象、故事的高度概括和精华提炼,宣讲人能否抽丝剥茧,把其中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那部分提炼出来、传播出去,能否掌握“家常话”就显得格外重要。从现实情况看,有的人在宣传中央政策精神时照本宣科、泛泛而读,听上去高高在上、索然无味;有的人不仅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还能化繁为简、举例说明,让人听来醒神提气、趣味盎然。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会说“家常话”、显得有些敷衍了事;后者据实讲述、用心用情、把“书面语”变成了群众熟悉的“家常话”。

  如果宣讲人离了稿子不会说、举例说明不会说、和群众交流的话不会说,那就只剩下官话、空话、套话,理论宣讲也难免沦为演戏、念台词、走过场,这样一来,还怎么能讲好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中国故事”?对于我们来说,自应把说“家常话”当成一种必备技能,掌握鲜活素材、多用群众语言、讲好中国故事。(廖昌蓉) 

【纠错】 【责任编辑:张倩 】
阅读下一篇:
01002006070000000000000001110119112715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