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加速度”-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4 05/27 11:09:17
来源:中国教育报

跑出文科拔尖人才培养“加速度”

字体:

  一个面向“Z世代”青年的红色剧本演绎平台,开启了一条红色剧本、少儿剧本的全产业链服务;一款能够“画出声音”的儿童音乐教育启蒙平台,开创了一种AI交互的儿童音乐启蒙新模式……

  日前,山东大学第一届大学生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落下帷幕。共有来自该校52个学院、文理工医各专业的454个项目、近3000人次报名参赛,一批聚焦社会关切、紧贴民生热点,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价值的新产品、新应用、新服务应运而生。

  “大赛给我们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和展示的机会。”冠军团队“绘声绘色——一款能画出声音的儿童音乐教育启蒙平台”项目负责人、山东大学商学院2022级本科生崔明欣兴奋地说,“学校‘课程学习+项目探索+大师引领+竞赛锻炼+平台支撑’的实践育人模式,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能力,还培养了我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实践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近年来,山东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齐全、文史见长的优势和特色,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从理论到行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山大风格的新文科育人模式,培养了一批文科拔尖创新人才,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聚焦两类人才

  构建新文科育人体系

  “山东大学近年来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是加快培养‘两类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该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曹现强介绍。

  对于文科来说,“两类人才”是培养在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包括考古学)、哲学、经济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及国家急需的“外语+”“大数据+”“信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如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国际新闻传播、涉外法治、关键语种、金融科技、科技考古和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2000年,学校开始了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如外国语学院与法学院创办的“英语+法语”双学位项目、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创办的“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项目等。经济学院与数学学院创办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基地班(彭实戈班),则开创了文理交叉培养的先河。

  2018年,随着“新文科”概念的提出,改革进入2.0阶段。

  “自学校成为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单位以来,如何解答‘什么是新文科、为什么建设新文科、怎样建设新文科’,成为我们必须要攻克的重要课题。”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该校原校长樊丽明看来,新文科的核心要义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教育的融合化、时代化、中国化和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新目标。

  该校本科生院院长高瑞介绍,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形成了“1265”新文科育人体系。其核心是研制一套方案、聚焦两类人才、推进六大建设、健全五大保障。“一套方案”强调顶层设计、高位推动,“两类人才”指出建设重点和培养目标,“六大建设”以新专业、新课程、新模式、新实践、新技术、新理论等教育教学“新基建”为抓手推动改革,“五大保障”则以资源配置机制、协同共建机制、教师能力提升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质量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2023年,“新文科建设理论创新与山大实践”这一实践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建设两大学堂

  打造拔尖人才培养特区

  以孔子出生地尼山命名的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是该校拔尖人才培养的特色区、优势区和示范区。

  “尼山学堂遵循古典学术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致力于培养学科基础宽厚、能够潜心中国古典学术研究的拔尖人才。这些人才将担当‘继绝学、铸新知’的重任。”尼山学堂班主任杜泽逊说。

  “开得好课程、请得好老师、招得好学生是尼山学堂的办学理念。”杜泽逊介绍,尼山学堂按照经史子集构建国学课程体系,开设《周易》导读、《尚书》导读等30余门原典导读课,文字学、音韵学等通论课,并以古希腊罗马史、《荷马史诗》导读等西方经典导读课作辅助,打通古今、融通中外。

  尼山学堂的又一大特色是让学生广泛深度参与高端学术项目。每年,学堂都会举行论文报告会,学生可以根据论文选题方向自主选择导师。此外,学堂还提供审校书稿、校勘传世孤本等学术训练。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生动力和学术兴趣,还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直接参与《永乐大典》存卷的综合整理研究工作,包括校勘、标点、注释、今译等环节,给了我难得的学习机会。”尼山学堂2021级本科生缪思有说。

  “经世学堂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该校经济学院副院长孙淑琴介绍,该学堂将现有的薛暮桥班、彭实戈班、PPE基地班纳入统一管理,与学校现有的泰山学堂、尼山学堂、崇新学堂、齐鲁医学堂、钱七虎学堂和未来技术学院,共同构建了具有山大特色的“六堂一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孙淑琴介绍,“薛暮桥班”是经世学堂重点建设的基地之一。2021年,该校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基地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为铭记薛暮桥先生为学校经济学科发展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该校将基地班命名为“薛暮桥班”。

  暮桥研文会、“暮桥杯”论文竞赛、“攀研计划”项目……在孙淑琴看来,经世学堂采取的本研贯通、通专结合、学研并重、多种经历为特色的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活力。

  2023年年底,该校与上海财经大学举行“薛暮桥班·孙冶方班”合作共建启动仪式。“两校共建‘薛暮桥班·孙冶方班’是在新文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性探索,必将为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辟新思路。”孙淑琴说。

  深化要素改革

  培养国家急需文科人才

  如何培养国家急需的实战型文科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2018年,该校推出全国首个微专业“古典文学”。该校本科生院副院长杨明介绍,微专业是学校基于学科综合优势,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的需求,加快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是一种新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组织模式。

  经过连续两次扩容,截至目前,该校的微专业总数已经达到50个,涵盖课程500余门。

  2000年,为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该校创设国内首个“英语+法学”五年制双学位班。2001年,设立国内首个“英语+国际政治”五年制双学位班。2014年,成立英语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梁实秋班)。2018年,成立法英双语卓越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

  “通力合作、交叉融合、协同创新是我们的发展特色。”该校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洪东表示,紧跟学校改革步伐,学院创设了多个微专业。例如,“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包含“跨文化交际:磋商与合作”等11门课程,内容精、学程短、跨度大,打开了学生主修专业以外的另一片天地。依托这一微专业,学院还成立了“山东大学国际组织人才领航计划实验班(虚拟班)”,已面向全校连续招生四届,培养了近300名学生。

  “‘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为我这个工科生打开了一扇国际组织的‘门’,让我离实现国际组织梦想更近了一步。”首届国际组织人才领航计划实验班成员、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本科生朱鹏元兴奋地说。

  法英双语卓越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还与“国际组织与跨文化交流”微专业,共同组成了“实体班+虚拟班”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轮驱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

  “5年的‘英语+国际政治’跨专业学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参加国际组织人才核心素养提升训练营,进一步提升了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我曾带队参加联合国青年领袖精英班(GYLA),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与交流,并成功邀请联合国官员回访学校;同时,我还担任过学校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发展协会的主席……”谈起自己的学习与实践经历,2016级英语与国际政治双学位本科生、2021级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方向研究生马文啸如数家珍。2020年,他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是当年获奖本科学生中唯一的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

  刘洪东介绍,2023年4月,该校成功申报获批了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新文科专业。新专业整合了外国语学院等4个学院的资源和力量,设置区域国别等四大培养方向,为学生提供全面、自由和多元的发展空间。今年,该校还建设了多语数智新文科实验室,建立了包含多语种磋商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室、东北亚智库实验室以及语言认知康复基地在内的“6+1”实验室体系(6个实验室+1个基地),为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人才提供了实验实训平台。

  “我们将充分发挥山东大学文史见长的优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跑出山大‘加速度’、贡献山大力量。”该校党委书记任友群说。

【纠错】 【责任编辑:李东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