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荣誉出品  
  调查显示,“限塑令”自2008年6月1日实施四年以来,不仅塑料购物袋收费制度没有普遍落实,而且塑料购物袋的标识、厚度及生产原料也存在诸多问题。除了大型超市之外,在一些菜市场、小吃摊上,超薄塑料袋仍大行其道。这意味着,“限塑令”虽然看似活着,但它实际上也是陷入名存实亡的尴尬境地。怎样做才能将“限塑令”落到实处,彻底杜绝“白色污染”? …[详细]
  【农贸市场、水果摊:“漏网之鱼”仍存】记者走访农贸市场,随处可见的超薄塑料袋一如四五年前一样,对于超薄塑料袋的使用,摊贩也没有了限塑开始时的遮遮掩掩。多数市民两手空空进菜市,出来时就提着满手花花绿绿的塑料袋。而有的塑料袋不仅超薄通透,不少有颜色的塑料袋上还能看到一些有色颗粒。   
  【早点、夜宵、大排档:屡禁不绝】在一些餐馆或流动摊位,诸多又小又薄的食品袋使用甚是普遍:买早餐时,常能看到热气腾腾的油条、蒸包一出锅,便马上被扔进塑料袋塞到顾客手里;中晚餐没能吃完的剩饭菜,也常用薄薄的塑料袋“打包”;许多小吃店为了省去洗碗的麻烦,便在碗上套一层薄塑料袋,顾客吃完东西后,袋子就被揭下来扔掉了。 …[详细]
  【超市、商场也有盲区】在不少大型超市、商场中,塑料袋有偿使用则执行得比较严格。 但也存在着不少“盲区”:根据“限塑令”规定,超市里的包装水果、蔬菜、干果以及一些生鲜食品、小食品的卷帘袋仍可免费提供使用。在不少超市,有的消费者便多撕几个,将购买的物品装入其中当塑料袋使用。 …[详细]
  【顾客“不差钱”】塑料袋虽说是有偿使用,但由于塑料袋价格便宜,2毛钱就能买到一个。大多数顾客在购物后,往往会掏钱购买一两个。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自“限塑令”执行以来,超市塑料袋从无偿提供改为收费,在用量上确实有一定减少,但超市内的“手撕袋”用量却猛增,成了“限塑”的盲区。
  【怕误生意 商贩主动提供】影响“限塑令”在农贸市场执行的因素有:其一,哪家商户不免费提供塑料袋,消费者就不会在哪家购买,为了生意考虑,大部分摊贩仍然“慷慨”地免费提供塑料袋。其二,农贸市场管理者监管不严。 …[详细]
  【加工门槛低 打击难度大 】由于超薄塑料袋有市场,且加工生产工艺和设备简单,于是,在利益的诱惑下,一些人关起门来,躲在家里偷着干,给执法造成一定的困难。数量庞大且极为分散的摊贩和小商店,违法成本太低而执法成本太高,监管部门显得有心无力,除了偶尔搞个“运动式”的打击,平日里难以对其查处。 …[详细]
  【斩断源头】没有生产,就没有销售。从源头上打击违规生产厂家才是治本之举。不管如何加强流通环节监督管理,只要老百姓有使用需求存在,想彻底“断掉”超薄塑料袋的使用就很难。因此,控制源头是关键。
  【健全机制】 针对地区监管不平衡、部门协作不力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应依照相关法规制度,各司其职,严格执法,形成监管合力。 …[详细]
  【明确政府职责】应明确各级政府执行和监管“限塑令”的总体责任部门,由其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的限塑工作,明确具体职责。
  【普及环保意识】“限塑”的根本目的是减少使用塑料袋,即使是合格的塑料袋也要尽量少用。除了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自备环保袋购物外,还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自觉抵制不合格塑料袋的良好氛围。 …[详细]
投票与调查

 
扩展阅读
话中音
  “限塑令”推行4年以来,确实取得部分成效。但是,“限塑令”毕竟不是“禁塑令”,只是限制免费提供使用塑料袋,随着时间推移,“限塑令”的效力呈现向下曲线走势,部分人对收费亦不再敏感,致使塑料袋使用出现反弹。因此,修订“限塑令”要着眼于未来,鼓励替代产品的生产和发展,提高进入门槛,加重处罚力度,建立完整的回收利用机制,普及环保理念,加大宣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