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老舍一生67载光景,其中7年时间生活在山东。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这期间是老舍文学的成熟期,共完成200篇作品,其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上都有较大突破。《济南的冬天》《趵突泉》《骆驼祥子》和《月牙儿》等作品获得巨大成功,成为老舍的传世之作,也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
▼ 作家老舍(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以笔名老舍行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是地道的北京人,这位来自北京的作家却与济南有着一段很深的缘分。他先后在北京度过了42年,英国5年、新加坡1年、山东7年、汉口半年、重庆7年半、美国4年。然而,在老舍的散文里,他几乎很少提及纽约、伦敦、新加坡、汉口、重庆、成都。即使身为北京人,他也很少写北京,却唯独把一个山水秀丽的济南写进他的散文里。
▼ 鸟瞰趵突泉池
在1930年7月至1934年6月底、1937年7月至9月间,老舍先生曾两度执教于齐鲁大学(即后来的山东医科大学、今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时间长达4年零3个多月。
▼ 老舍执教时期的齐鲁大学办公楼
在此期间,老舍共创作了150多篇(部)著译作品,这其中包括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等。他在齐鲁大学期间还创作了短篇小说20多篇,其中多篇的故事背景是在济南。比如《歪毛儿》即以济南山水沟为背景,《上任》写的是千佛山的土匪。除了小说之外,他还创作了一系列描写济南风情的散文,其中尤以《一些印象》和《济南通信》两组散文最为集中和突出。
▼ 1934 年,老舍夫妇在济南的全家福留影
老舍第一次在齐鲁大学执教的4年多时间在其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老舍本人曾经多次在文章中谈到过这一点。比如在《吊济南》一文中就这样写道:“从民国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地在济南住过四载。在那里,我有了第一个小孩,即起名为‘济’。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无论什么时候我从那里过,总有人笑脸地招呼我;无论我到何处去,那里总有人惦念着我。在那里,我写成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和收在《赶集》里的那十几个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创作,快活地休息……四年虽短,但是一气住下来的,于是事与事的联系、人与人的交往、快乐与悲苦的代换更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画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
▼ 老舍在齐鲁大学执教时起居的房间
济南成了老舍先生的第二故乡,而老舍先生则成了我国现代作家中济南山水的知音:在《一些印象(续四)》和《一些印象(续六)》中,老舍先生曾以简洁而又富有诗意的语言和笔法分别描写了老济南的秋天和冬天。济南并非一座出众之城,他却在《大明湖之春》中写道:“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他还曾以幽默的语言写了其游观过不止一次的趵突泉,并写下了《趵突泉的欣赏》等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
▼ 在济南期间,老舍曾多次游览趵突泉
写了济南的山水之胜,老舍也没有忘记济南的物产之美。对于大明湖的美蔬,他不吝赞美:“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吃到肚子里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
▼ 明湖蒲菜
1934年至1936年,老舍赴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任教。在青岛的工作生活时间虽仅有短短3年,却是他一生中最旺盛、最重要的创作时期。除戏剧之外,老舍几乎所有体裁的代表作均出自青岛,长篇小说有《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有《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文学创作经验谈有《老牛破车》,诗有《诗三律》和《礼物》,散文有《五月的青岛》和《想北平》。
▼ 民国国立山东大学校门旧影
1935年底,老舍居于青岛黄县路寓所,并在此写出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骆驼祥子》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突破,打破了“五四”以来新文学多以描写知识分子与农民生活见长的局面,真正凸显对城市贫民的深刻关注和博大同情,为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作为老舍黄金时代的家,作为《骆驼祥子》的诞生地,黄县路12号小楼伴随着这一切。这是以现代文学史为精神的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场所,今已辟为骆驼祥子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现代文学名著命名的博物馆。
▼ 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
部分图文摘自以下丛书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