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财务核查标题图
 
五一节后IPO或进入第二轮核查阶段
    今年年初被称为首次公开发行(IPO)“史上最严财务核查”拉开序幕。分析人士认为,五一节后IPO或进入第二轮核查阶段。证监会新闻发言人4月26日表示,目前,IPO核查工作仍在程序中,尚未完全结束,但已处于收尾阶段。截至4月25日,拟上市企业中169家终止审查;108家中止审查,尚有621家处于待审上市状态,芜湖恒升重型机床和中海信托尚未提交财务自查报告。剔除第一轮抽查的30家,接下来将有591家待上市企业需要迎接大考。
  IPO喧哗背后众生相 各种吐槽纠结受不了
木偶剧院等30家IPO自查报告被抽查 国信光大最“受伤”
    4月3日证监会正式通报IPO在审企业财务专项核查进展,共有610家企业上报自查报告,按照5%的比例来抽查,共计抽取30家企业进行复查,其中主板7家、中小板13家、创业板10家。统计显示,国信证券保荐的6家企业自查报告被证监会抽查,占了抽查被抽查企业数量的20%,命运不可谓不衰。但是相对于国信证券保荐的庞大再审企业数量,被抽查数的占比并不算高。比国信更受伤的是光大证券,其保荐的东方证券、郑州光力科技等5家企业的自查报告被证监会抽查,但是其保荐的再审企业数量本身并不多,相对于保荐数的被抽查比例就非常高了。
证监会重金打假:15个IPO核查小组预算3000万
    拟上市企业在2013年3月底完成自查之后,证监会将组织15个小组奔赴全国进行督察。为了此次IPO企业财务专项检查,证监会成立的15个小组,每个组大约按200万元预算,一共计划了3000万元预算。而中国证监会的公开数据显示,证监会2011年度“三公”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国、公务用车)约为3200万元左右。此次IPO打假,监管当局可谓投入了重金。
投行遭“严打”:荐而不保的下场 5个月内六家投行吃罚单
    五个月、六家券商、八张警示函,诸多大牌投行“中弹”。虽然2012年下半年IPO发行几乎停滞,但证监会针对投行保荐行为的监管并未进入真空期,近半年的监管数据与2004年至2011年8年间仅向两家券商出具过警示函的历史记录相比,处罚力度可谓前所未有。爱建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太平洋证券国信证券光大证券等先后被出具警示函。面对悄然收紧的监管,市场人士预计,随着2012年业绩变脸的次新股数量增加及IPO财务核查的展开,恐有更多投行吃到罚单。“出具警示函”将成为投行难以承受之重,由于该处罚与券商分类评级结果挂钩,频繁吃牌的公司将面临降级风险。监管层人士表示,罚钱不是目的,要研究更好的办法监管规范投行保荐行为。
会计师“忙疯”:监管层现场支招 破解舞弊欺诈行为
    对承做IPO审计的会计师而言,除了固定的客户年度审计工作外,IPO专项核查新增工作更可谓巨量。据《证券时报》记者从国内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拿到的《IPO专项核查工作指引》显示,该事务所共列出了总分6大类近300个自查审计需重新落实的问题。 而 监管部门还向会计师们列举了10多种常见的现场舞弊行为,如:管理层撒谎、过于回避某些问题;访谈时直觉管理层不诚实;管理层过分强调某个财务指标;管理层与会计师发生争执;以变相付费形式收买审计意见;管理层对财务报表表现激进;内控系统非常薄弱;中高层薪酬严重依赖于公司能否上市;管理层不屑于外部机构的建议;一人或少数人决策等等。
治理思路“吓退+分流” IPO短期开闸恐无望
    “吓退一批,分流一批。 ”有市场人士这样总结证监会治理“堰塞湖”思路,监管层一方面通过财务核查“吓退”一部分不符合上市条件或存在财务造假的公司,另一方面则欲通过多渠道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来分流IPO“堰塞湖”。由此可以判断,短期内重启IPO基本无望。但近期市场还是传出了IPO即将开闸的说法,该说法间接造成24日盘中大盘出现剧烈震荡,一度下挫逾30点。对此,有券商人士表示,“IPO即将开闸的消息毫无根据,也说不通。因为证监会近期刚刚开始启动IPO在审企业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检查短时间不会结束,所以IPO更不可能在近期就重新启动。 ”
  投票调查1

  投票调查2

  IPO财务核查三阶段

   据证监会部署,专项核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为中介机构自查,主要以保荐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为主,对报告期全部财务状况进行核查;第二步为复查,由证监会审核部门对每家在审企业自查报告进行 全面复核;第三步为抽查,由证监会组成专项核查小组,对相关企业进行抽签式现场检查。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 ,证监会现场检查将抽调100多人组成15个以上核查工作小组,成员来自证监会发行部、创业板部、稽查局,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深圳6地证监局及沪深交易所,抽取 核查项目总数约20个至50个。

  财务核查进入抽查阶段 30家企业“中彩”
  IPO核查致成本高企 发行人投行“不堪重负”
投行叫苦IPO核查成本算账 泼出去的水谁埋单?
投行叫苦IPO核查成本算账 泼出去的水谁埋单?    始于年初的这场规模浩大的IPO财务审查行动,目前已令各家券商投行全体总动员。有趣的是,瞬间堆积起来的工作令几乎每个投行人都疲于奔命。而此前正计划裁员减薪的投行,也不得不暂停裁员计划。摆在首位的,便是核查行动的费用该由谁来承担。“我们现在正在跟发行人,就本次核查行动的费用讨价还价,甚至都快吵架了。”某券商保代人士无奈地说。本已捉襟见肘的部门经费,根本无法承担本次核查行动产生的大量费用。 据其介绍,目前一个IPO项目组大约8个人,为了赶在3月31日之前完成自查报告,每个项目组成员都要行动起来,赶往各地核查发行人每笔资产和项目回款。“七八个人的机票和食宿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离得近的项目还好,离得远,3个月下来的光来来回回的机票钱都要十几万”。
IPO产业链空前紧绷 刚裁员又招实习生
IPO产业链空前紧绷 刚裁员又招实习生    不期而至的IPO审查行动却令部门人手突然不够了。“这次IPO核查行动给我们带来的唯一好处是,公司不裁员了。”某券商保代人士调侃道。“我们甚至又开始招人了。”始于年初的这场规模浩大的IPO财务审查行动,目前已令各家券商投行全体总动员。有趣的是,瞬间堆积起来的工作令几乎每个投行人都疲于奔命。而此前正计划裁员减薪的投行,也不得不暂停裁员计划。 “特别是内核小组,更忙得不可开交。为了解决人手短缺的问题,公司只能要求项目组之间相互监督检查”。根据行业的惯例,IPO项目在过会发行以前,通常发行人只支付给保荐机构30万-50万的保荐费用,而这笔费用远远不能冲抵项目组持续1-2年的各项保荐成本。“初期的经费早就用光了,现在还在往里面垫钱。”
拿完年终奖跳槽暗涌 券商投行的日子“很难过”
拿完年终奖跳槽暗涌 券商投行的日子“很难过”    “相比4、5个月之前,最近明显接到保代、准保的电话少了。一方面是今年一些投行年终奖延迟发放,另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大幅下降。” 一位资深金融猎头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这一年多时间市场环境变化可谓峰回路转。从作为行业景气度指标的年终奖可以看出,券商投行现在的日子不好过。《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已有不少券商表示要延后发放年终奖,延后到下一年度甚至有可能不发。一位资深保代表示,IPO停发对券商投行收入影响很大,不少都是入不敷出在运作,从目前来看,IPO短期内重新开闸的可能性也不大。停的时间越长,对投行的负面影响也会越来越明显,届时高昂的人力成本可能会促使投行进一步降薪裁员。一家大型券商人士透露,“我们公司年终奖倒不算是延后,普遍在4月底、5月初股东大会后发放,去年因为业绩不好只发了一点,今年预计也不会有很多。”
近半数券商净利负增长 投行准备过苦日子谋转型
    截至2月16日,共有15家上市券商公布业绩快报。其中,2012全年营业总收入实现同比下降的有7家,占比近五成;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有6家,占比四成。在业绩预降的券商中,中信证券以净利润预降66.17%暂居券商“负增长”之首。近年来业绩持续不佳的太平洋证券也延续了以往的颓势。业绩快报显示,201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580.21万元,同比下滑21.01%,实现净利润7049.13万元,同比下滑55.01%。多位券商人士表示,2013年IPO重启或将在4月之后,投行业务要放弃单纯依靠IPO的思维惯性,转向销售、产品、客户和场外市场等多元化思维来拓展业务。国信证券发展研究部研究总监李翔表示,目前初见端倪的投行转型模式包括大力发展固定收益与并购业务。从长远来看,场外市场、资产证券化、私募业务等将是投行转型的重要方向。从业务交叉与融合的角度,如何组建跨投行、经纪、研究的综合销售服务部门是投行从单纯的生产线到投行产业链的战略转型的重要内容。
  IPO“史上最严核查令” 哪些企业“受了伤”?
创业板成“折翼”重灾区 制造业最受伤
创业板成“折翼”重灾区 制造业最受伤    号称史上最严厉的IPO核查正持续发酵。自IPO财务核查正式启动以来被终止企业数已接近2012年全年终止审查企业总数的1/4。目前“终止审查”企业列表中,多数是创业板排队企业,行业则多为制造业。或许是创业板企业上市后的表现,使其成为终止审查重灾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发布2012年业绩预告的300多家创业板公司中,约三成公司业绩预减或略减。1月30日,北京瑞风、恒基光伏、京华信息、上海丰科生物、意宁液压、浙江申达机器等6家企业被终止审查,这6家公司原本都计划登陆创业板。从行业方面来看,无疑是制造业受影响最大。据统计,在20家终止审查公司中,有半数左右的企业为制造业企业。如最新被终止审查的沈阳东管电力科技集团就属于专用设备制造业。
IPO企业撤退现象背后:透视三大原因
IPO企业撤退现象背后:透视三大原因    拟上市企业的材料撤回,通通被归功财务核查甚至简单粗暴质疑这些企业财务粉饰,是否过头呢?有记者和分析员认为,此时此刻,需甄别财务核查大幕下隐藏的各种动机。一则新年伊始率先撤退的企业,考虑到撤回决定所需的实质讨论和文件流程时间账,应更多出于企业“自身”原因;二则从陆续透露的信息看,审核口径及流程把控也有所调整,如创业板明确了业绩下滑需撤回,一些之前滞留在“中止审查”环节的企业也呆不下去而步入“终止审查”;三则实体经济形势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理智的投资者也许能够认同: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是健康资本市场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就像证券监管部门负责人不应当承担让股市上涨的任务一样,这句话在中国新兴加转轨股市的背景下令许多投资者难以接受,继续体现着理智与情绪之间的博弈。
IPO暂停难改圈钱势头 A股头两月现千亿再融资
    尽管目前IPO已经实质暂停,但A股市场的再融资却汹涌异常。统计数据显示,年初至今不足两个月的时间,A股市场已经出炉了超过千亿元的巨额再融资计划。据数据显示,年初至今有46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增发再融资预案,上述46家上市公司累计增发117.9亿股,平均增发价格为9.1元。这也意味着,当前A股市彻将面临1073亿元资金的抽血压力。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桂浩明称,为了A股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再融资也该像IPO那样严格核查。而财经评论人皮海洲则撰文表示,在行情好转时,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不仅可以顺利推进,而且可以更高的价格发行,从而获得更多的募资。而大小非也可因此更多圈钱、更多套利,但投资者则为此付出更多的代价。
  网民热议IPO重启 IPO改革剑在何方?
如何让企业财报回归真实? 财务核查不能仅为一时之举
如何让企业财报回归真实?   财务核查不能仅为一时之举    拟上市企业数量庞大固然让市场心生忧虑,但真正让市场恐惧的还在于部分拟上市企业为达上市目的不惜粉饰业绩、弄虚作假。业绩有起有落很正常,但必须充分披露,这样才能实现新股合理定价,市场估值真实有效,才是IPO核查的真正目的所在,劝退、分流部分排队企业只是挤掉水分的过程,让企业业绩回归真实才是重点。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自查、核查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已经让一些拟上市企业知难而退,主动撤回上市申请。严打已取得阶段性效果,但是也应注意到,过度严厉的财务审核,如强调创业板企业业绩下滑一票否决的“硬指标”,也可能因为特殊经济时期的因素,错杀优秀的有真正发展潜力的企业,停止在中国内地上市的诉求,转而到海外寻求上市。 财务突击专项检查,终究只是医治中国股市“牛短熊长”的“狗皮膏药”,不能起到根本之作用,甚至可能强化中国证监会本已足够强势的职权,并造成中国IPO市场更高更大的新“堰塞湖”。因此,要解决中国股市的惨弱现状,就不能只搞财务审核,而是要改变IPO成为特殊权利的现状,让IPO就像普通的菜市场一样,卖菜者自由进入,买菜者自由选购。
审批制或成腐败温床 发行制度如何改革
审批制或成腐败温床 发行制度如何改革    股票发行审核制度一直以来饱受争议,管理层力推发行审核制度,但有学者质疑该制度阻碍了市场的发展。股票融资是任何企业的正常权利,其发行价格的高低是由投资者来判断,而投资者的判断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比如,一个企业招股说明书出来了,每个投资者对这个公司的估值是不一样的,有的认为是5元,而有的人出6元,最终形成一个平均发行价,这个发行价就是合理的。而现在,股民们面对的无奈现状是:证监会替投资人来做价值判断,证监会来决定这家公司是否上市。正是金钱的巨大诱惑,滋生了企业寻租的空间,造假案频频。现今,中国的证券市场陷入恶性循环:越是不好的企业越有动力去造假,正因为有这个审批制度,越是造假企业越舍得花钱去寻租,越是花钱去寻租上市的概率就越大。刘胜军表示,中国证监会从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障碍,唯一的障碍就是来自利益集团的阻挠。甚至可以说,很多上市公司背后都站着一位权贵。取消审批制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去做,如果愿意的话,审批制明天就可以取消。
逐步弱化事前监管 必须抓紧推进资本市场法制化
逐步弱化事前监管 必须抓紧推进资本市场法制化    新股发行体制的大方向是由行政主导转向市场化,简化行政审批,其背后的深刻逻辑就是逐步弱化事前监管,强化事后监管。换而言之就是弱化监管者在审批中的作用,强化法制的力量。国内资本市场仍然不得不倚重于事前监管,无法像海外市场一样进行严格的事后监管,这是因为我国的法制环境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尽管监管层在完善法律制度体系、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执法体制创新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与国外相比,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制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例如,民事赔偿和诉讼制度的缺陷,因欺诈上市、虚假陈述而受到侵害的中小股东维权存在较大难度。因此,这些重大法制建设仍然还有较大空间,在时间上更加紧迫。如何进一步加强保荐责任需要在法律上强化:将违规保荐纳入司法惩治范畴,提高司法的震慑力,同时辅以违规收入罚没和民事赔偿在内的经济处罚。
IPO改革思路曝光 转向注册制还有多远?
    监管人士对市场关注的新股发行体制改革问题专门作出讲解,并透露了下一步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六条思路。一是进一步提高信息披露水平,逐步淡化对盈利能力判断,将审核重点转移到信息披露质量、风险提示充分性上来;二是研究进一步改善发行条件,健全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企业信息披露制度和市场准入安排;三是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和揭示,多管齐下抑制“打新”、“炒新”;进一步提高发行审核透明度;加大对各类失信和违法违规行为惩治力度以及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完善定价约束机制。“新股IPO不审批行不行?”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内部会议上的一句“出其不意”的反问令发审委委员惊愕的同时,也激起市场舆论甚嚣尘上。A股市场投机风气盛行,诚信与法制化匮乏,真正改核准制为注册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与散户的担忧不同,业界专家与机构投资者普遍表示欢迎,称虽然新股IPO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在眼下的中国A股市场还显得道阻且长,但问题的抛出已然是对当前新股发行制度的反思和鞭策,并指出努力之方向,总体是积极的。
0100300909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